1、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高产、稳产、抗菌核病及广适应性的中油821作母本,双低优良品系84004作父本杂交,得到杂种F1,再以上述杂种F1作母本,双低常规品种中双4号作父本进行复合杂交,所获得的复合杂交F1,并对复合杂交后代的优良单株(株系)进行小孢子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培育的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产量表现。2000-2002年度中双9号参加湖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3.8公斤/亩,比对照中油821(下同)增产15.33%,在两年所有18个试验点中,中双9号均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52%-64.30%。
2001-2002年度中双9号参加中日合作观测地栽培试验,平均产量164.6公斤/亩,比对照增产31.66%;在武穴市大金镇试种24930亩,平均产量147.9公斤/亩。
3、抗病抗逆性表现。中双9号表现高抗菌核病和病毒病。在区试中菌核病平均发病率为13.31%,比对照降低28%;病情指数为6.47,比对照降低了36%。在区试中病毒病平均发病率为2.31%,比对照降低69%;病情指数为1.34,比对照降低60%。2002年4月角果成熟期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中双9号大面积示范田考察,结果菌核病发病株率仅为6%,病毒病发病率仅2%。中双9号根系发达,蔓茎粗壮,茎秆坚硬,表现出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4、品质性状。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中双9号种子芥酸含量0.23%,商品籽硫甙含量22.69微摩尔/克,含油量42.0%,比对照高2.2个百分点。
5、适应性。中双9号在湖北省2000-2002年度区域试验共18个点次中,均比对照增产。其中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有5个试点,达显著水平有9个试点,表明此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6、特征特性。中双9号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幼苗半匍,叶色深绿。生长周期具有前期生长稳健,后期长势突出的特点。株高165厘米左右,分枝部位约3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度约6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310个左右,每角约18粒,千粒重3.50克左右,熟期与对照相当,根系发达,侧根粗壮,茎秆坚硬。
7、栽培要点
(1)适时早播。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移栽,苗龄30天左右。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
(2)合理密植。该品种株型较紧凑,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移栽密度9000-12000株/亩,直播密度10000-15000株/亩。
(3)提高施肥量,必施硼肥。该品种增产潜力大,且秆硬抗倒,高水肥种植可获得高产。重施底肥,一般肥力田块施饼肥50-80公斤/亩,复合肥80-100公斤/亩,低肥力田块酌增。薹肥早熟,腊肥施尿素10公斤/亩。必施硼肥,以1.5-2公斤/亩优质硼砂作底肥,并于薹期喷施0.3%的硼溶液。
(来源:《农技服务》200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