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白灵菇生产技术要点

时间 : 12-04 投稿人 : 易绿 点击 :

白灵菇,因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投料量逐年增加,并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前景,是广大种菇新手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首选菇类之一。

白灵菇生产技术要点 | 食用菌种植

目前白灵菇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菌、出菇阶段污染率高、发菌慢、出菇率低、菇型差等,对此,我们在这里结合生产技术要点的介绍给出解决方法。

要点一:制种

专家提示:制备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故建议菇农最好到正规食用菌研究所或科研单位购买母种,切忌到无经营许可证、无科研实力的小商贩那里购买,以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在购买试管母种时,要注意鉴别菌种的优劣,需仔细检查试管中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免买到老化的菌种。一般来说,健壮的母种表现为菌丝洁白、粗壮、尖端整齐。若菌丝干散或培养基收缩,瓶底有黄色积水,说明菌丝已老化,请勿购买。

菇农经验:11月29日,家住寿光市田柳镇巨家村的种菇能手李本亮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制种经验。我们当地白灵菇的生产设施多于金针菇生产设施相同,一般为大拱棚(棚面由塑料薄膜+麦秸+无纺布覆盖)。制种时间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栽培的大众菌种多从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购买,一般品种为天山二号。制种分两个阶段:一是从母种(试管一级种)到原种(玻璃瓶或啤酒瓶二级种);二是从原种到栽培种(生产袋三级种),所需时间约32天。

第一阶段:母种→原种。

1.材料准备:试管母种、啤酒瓶(按照1个试管种接种10个啤酒瓶的用量准备)、玉米粒(按照1个啤酒瓶盛5—6两的用量准备)等。

2.操作过程:第一步先处理用料。因玉米粒种皮较厚,不易泡透,需将其煮熟后使用。注:煮玉米粒时要把握好火候,既不能让玉米粒“开花”,也不能外熟内生。第二步,待瓶内装入用料约4/5瓶时,再用棉塞封口,且外用牛皮纸包裹,以防高温灭菌时蒸汽浸湿棉塞。第三步,将瓶子摆放到蒸锅上进行高温灭菌,约12小时左右。第四步,灭菌完成后,待瓶温降至30℃左右,再将其转移至无菌操作箱内进行接种,即用接种针从试管内挑起少许菌丝,并快速放入啤酒瓶内,同样棉塞封口,外用牛皮纸包裹。最后,把接种好的啤酒瓶放在约25℃的室内保存,以促发菌丝生长。原种长满瓶之后,需立即扩大为栽培种,否则一旦营养耗尽,菌丝就会出现衰老,甚至死亡。

第二阶段:原种→栽培种。

一般情况下,生产用料多为棉籽壳(85%)、麸皮(10%)、玉米面(5%)、石膏或石灰(5%)、无机营养(5%)配比,料与水的比例为1∶1.4—1.5(搅拌后达到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用宽18厘米×长3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捆扎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因白灵菇所要求为熟料栽培),一般来说,每万斤料需连续灭菌72小时以上。菌袋灭菌后,待冷却至室温便可接种。接种在无菌箱内进行,采用两头接种,每瓶原种可接30-40生产袋。生产袋接种后便可将其移至菇棚内发菌培养,可堆放5—7层。

要点二:发菌

专家提示:据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庆温老师介绍,发菌是白灵菇栽培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如果菌丝长得不理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得再好,其产量也不会太高。

白灵菇发菌理想的菌袋标准是: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发菌完毕后,菌袋坚硬结实,用力拍打菌袋发出“砰砰”的响声。若将其掰开,可见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种菌袋出菇时不但产量高,而且出菇后期也不易被杂菌所污染。

菇农经验:据李本亮介绍,白灵菇发菌阶段所需时间比其它菇种(平菇、金针菇)时间要长1倍多,一般为75—85天,这就特别要求在其发菌期要调控好菇棚环境,以利于正常发菌。

温:白灵菇发菌温度要求为,菌袋内的温度在20—24℃,菇棚内气温上限为30℃,若棚温过高,易出现菌袋“烧菌”现象。在北方大部分地区,8月中下旬正值白灵菇发菌阶段,这就要求广大菇农切实做好菇棚降温工作。方法:一是除下雨及大风天气外,菇棚昼夜始终保持通风状态。若是大棚,应在其后墙上设置通风口(高于地面30厘米为宜)。二是在棚面上覆盖一层遮阳网进行降温。

湿:白灵菇发菌湿度要求为,应尽量控制在70%以下。若棚内湿度过大,菌袋易被杂菌所感染。控湿方法:地面撒施石灰,用于吸收水汽。

气:因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生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白灵菇的发菌过程中,必须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改善菇棚内空气条件,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除注意菇棚内通风换气外,菌袋内氧气的供给也必须充分及时,否则袋内原料易产生厌氧发酵,影响菌丝生长。方法:在发菌进行到半月至20天时,进行一次菌袋倒堆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下部菌袋移至其上部,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加菌袋内的氧气含量。而不建议采用“打孔增氧”的办法,因该法易增加白灵菇感染杂菌的机会。

要点三:后熟

专家提示:白灵菇和平菇、金针菇生产区别之处,就是其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

白灵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其发菌期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26℃,超过26℃虽然生理成熟期可以缩短,但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下降。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营养的过程,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其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

白灵菇后熟结束后,菌袋坚挺,菌丝浓密,通体发白。而后便可进入催菇阶段。

要点四:催菇

菇农经验:据李本亮介绍,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形成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

白灵菇催菇的关键在于把握温、湿、光、气等的“刺激”措施:

一是温差刺激。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的原则是,保持10℃左右的昼夜温差,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要高于18℃,并且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应在10天以上。具体措施为:白天适当掀开草苫等覆盖物,室温保持在15—18℃,夜间棚内通风,保持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

二是湿度刺激。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对于菇棚栽培白灵菇而言,达到这一湿度比较容易。方法一:地面灌水。方法二:空间喷雾器加湿。

三是通风与光线刺激: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湿度条件下,应尽量大通风,多通风。并保持棚内为散射光要求(可采用遮阳网达到散射光条件)。

按以上的催菇方法保持15-20天或有效积温达到600℃,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要点五:出菇

专家提示:白灵菇出菇阶段仍以调控环境为主,但此期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与发菌、催菇阶段有所不同。

温: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8℃,并尽量较少昼夜温差,保持恒温。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或畸形菇增多,商品价值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催菇就困难了。

湿: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应保持在80%-90%,但不要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同时也要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落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注意:采菇前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以保持菇体表面洁白。

风、光:菇棚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其优质高产的关键。如果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体售价低。因此,在白灵菇生产中,应在协调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如前文所述,通风的目的就是降低菇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保证菌盖正常发育。因二氧化碳比重大,常沉积在棚内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应尽量低些(距离地面30厘米为宜),同时应将拱棚两边的塑料薄膜掀起30厘米左右,从而能在棚内形成空气对流。另外,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以在棚内看报纸不费力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体上,若光线过强,菌盖易变色,降低其品质。

菇农经验:菇农李本亮介绍说,如同蔬菜上的疏花疏果,为了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精品菇,也应采取“疏蕾”的措施。

疏蕾,即当白灵菇菌袋原基长至花生仁大小时要将多于的菇蕾疏去,菌袋两头各保留1个健壮的原基。因疏蕾需要大量人工,建议菇农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

疏蕾原则: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

疏蕾时应注意:疏蕾用的工具(由自行车辐条做)注意在每个菌袋疏蕾过后,都要将其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工作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

此外,头茬菇从催蕾到采菇约10天,一般头茬菇占总产量的60%。在头茬菇采收过后,可用补水器对料袋进行补充肥水(营养液一般包括白糖、尿素、磷酸二氢钾等),以促发二茬菇来潮。

要点六:防病虫

1.白灵菇生产中常见的畸形:

小盖长柄:白灵菇菌柄细长、菌盖过小,是由于菇棚内气温较高、通风不良致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故建议改善棚内的通风条件。

死菇:白灵菇幼菇开袋后表现为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在敞口前温湿度变化过大,导致幼菇不适应而发生此情况,所以需避开极端高温和低温(棚温24℃、4℃)。

龟裂:可发生在菌盖和菌柄上,影响白灵菇产量和外观。当菇棚内湿度低于70%、温差过大,通风过猛时,易龟裂。因此,要保持适当湿度、通气条件,尽量减少菇房昼夜温差,避免该情况发生。

2.白灵菇常发病虫害:

绿霉病:保持发菌场所清洁、卫生、通风良好,菌袋点片发生绿霉时,可用5%石灰清液注射霉菌斑及周围培养料,抑制绿霉菌生长。

细菌性腐烂病:严格控制空气湿度(不超过90%),保持适当通风,注意水滴不与菇体直接接触

菇蚊:菇棚场所通风口处张挂60目防虫网,以防菇蚊成虫飞入,也可在菇棚内悬挂黄板诱杀。

相关文章

  • 平菇喷施营养液注意事项
    平菇喷施营养液注意事项

    在秋季平菇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应该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营养液配方:尿素150克、糖500克、食盐100克混合后,加清水50千克,选用高压雾化喷雾器进行喷施。喷施营养液的时间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喷施时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同时还要注意“四不喷”:①幼小菇蕾不喷,以免其“肿死”。②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

    127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蘑菇栽培常见6个错误
    蘑菇栽培常见6个错误

    一、预湿不充分:稻草应浸泡充分,以利发酵。浸泡不充分的稻草翻堆时需大量补水,在二次翻堆之前不能补足水分的,以后很难补足,这样会影响菌丝的生长。二、翻堆不匀:翻堆时应按“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的放两头,两头的放中间”的原则。但很多人翻堆时不遵循上述原则,以致培养料发酵不匀,达不到翻堆的目的。三、采土不合要求:有些种...

    2849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夏栽香菇不出菇的防治措施
    夏栽香菇不出菇的防治措施

    现在正处于夏季,气温正是一年中最高的时候。那么,夏栽香菇不出菇原因是什么,防治措施有哪些?原因制棒时间晚3月份以后才开始制棒,这些菌棒尚未达到香菇本身的菌龄要求,7月份未能正常出菇。正常情况下,夏季香菇适宜制棒时间为12月至来年3月,时间最晚要在3月底以前,这样7月份以前可以正常出菇。解决办法等待菌龄期满,达到出菇要求...

    830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冬育双孢菇 增温是关键
    冬育双孢菇 增温是关键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5~33℃,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在4~23℃,最适温度为16℃。温度过高易形成薄皮菇、开伞等影响品质,温度过低生长缓慢。一般夏季和冬季都不太适合双孢菇生长。冬季栽培双孢菇,控制好温度很重要,增温是双孢菇冷季栽培的关键。采用火炉加温的方法,虽然增温效果好,但是生产成本较大,可...

    1061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食用菌爆发出菇要点
    食用菌爆发出菇要点

    所谓“爆发出菇”,是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一旦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超过160%。“爆发出菇”的技术要点:一、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经科学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的菌种,其自身不会携带任何病菌,并且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经过连续不断的高温低温锻炼后,结合培养基质的不断变换,使菌...

    1172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春季育菇提防害虫危害
    春季育菇提防害虫危害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危害食用菌的各种害虫活动频繁,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会严重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菇蚊和菇蝇主要取食菌丝和子实体,造成菌丝萎缩、培养料变黑,危害严重时导致子实体畸形、腐烂,诱发病害。螨虫多取食菌丝,危害严重时出现“退菌”现象或菇蕾萎缩死亡,甚至造成培养料发霉、发臭。清洁环境菇房、培养室和培育场地环境要整...

    776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诱杀菇螨四法
    诱杀菇螨四法

    1、菜籽饼诱杀法:在菇螨发生危害的床面上,铺上若干块湿布,湿布上面放上纱布。把刚炒好的菜籽饼粉撒在纱布上,待菇螨聚集纱布后,取下用开水烫死。2、糖醋诱杀法:用1千克醋掺1千克水,加10克蔗糖,滴入2~4滴敌敌畏,拌匀,将纱布放在配好的糖醋溶液中浸泡一下,再把纱布铺在菇床上诱杀菇螨。3、猪骨诱杀法:把鲜猪骨头相隔排放在床...

    2771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香菇伞盖越来越小茎秆越来越粗咋回事
    香菇伞盖越来越小茎秆越来越粗咋回事

    主要是温度高造成的。建议采取降温措施,如:温度高时,可以向棚顶喷水降温或在棚内做冷水环流系统降温。(来源:农村报作者:盛世)...

    1544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水稻收割后接茬栽培蘑菇
    水稻收割后接茬栽培蘑菇

    水稻收割后接茬栽培蘑菇,不仅可以增加冬闲稻田收入,还有利于改良稻田土壤,培肥地力。配料发酵。每亩用稻草10吨、干牛粪8.7吨、过磷酸钙165公斤、石膏粉270公斤、民素82公斤,进行预堆料。先把干牛粪粉碎过筛,预堆1天,再一层稻草一层粪堆料,堆长8米,宽1.5米,高1.5米。从第二层开始,每铺一层稻草浇1次水。堆好后上...

    183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双孢菇堆肥配比及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双孢菇堆肥配比及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一、双孢菇堆肥配比。2003年,望都县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农业局技术中心站负责全县的双孢菇技术指导工作,在下乡进行技术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四种成功的双孢菇堆肥配比。即主料分别为:麦秸、玉米芯、玉米秸秆、棉籽皮和麦秸的混合料。一般栽培双孢菇的原料厚度为20厘米左右,按每百平米用料量计算,主料与辅料配比。上述四种堆肥的配比都...

    748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平菇畸形菇发生原因及防控
    平菇畸形菇发生原因及防控

    畸形菇是平菇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这种病害主要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少数是由菌种退化、变异、病毒感染所致。畸形菇主要类型有:高脚菇。菌盖小,分化较差,菇柄较长。发生的原因是原基形成及分化期菇房缺氧、光照不足、温度偏高,影响了菌盖的正常分化和发育。防控方法:加强通风,调节...

    1432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平菇施用肥液增产七法
    平菇施用肥液增产七法

    一、蔗糖、碳酸钙磷酸盐混合液:蔗糖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1%。在菌丝布满苗床、子实体发生前使用。二、尿素、柠檬酸混合液:尿素0.5%、柠檬酸0.1%,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7。于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使用。在第二潮菇以后使用效果不好,反而会阻碍平菇生长。三、糖、尿素、柠檬酸混合液:蔗糖、柠檬酸、尿素各1%,调pH至...

    1183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平菇菌料混合装袋发菌法
    平菇菌料混合装袋发菌法

    目前,平菇发酵料都是采用一层料一层菌种装袋法,每天装不了多少袋。笔者采用菌料混合装袋法,既提高装袋效率,又有利于发菌。具体操作如下:装袋以前利用空闲的时间,先把塑料袋用麻包针在袋的每头离袋口6厘米左右处,平行袋口均匀地扎5个孔,如果把袋撑开就是每头10个孔,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呼吸用,如果能扎通几十个袋,可一起扎,相当快。...

    849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蘑菇有种子吗?
    蘑菇有种子吗?

    蘑菇没有种子,它属于真菌的一种,是靠孢子进行生殖的,孢子在成熟蘑菇的菌皱下面。蘑菇可以使用废旧的鱼缸来培育,基质可以用棉籽壳、木屑等配制,将孢子种到5厘米左右的深度,保持在21度的环境,3周后就会长出白色的菌丝,覆盖上土壤保湿即可。蘑菇有种子吗 蘑菇没有种子,它属于真菌的一种,是靠孢子进行生殖的,孢子在成熟蘑菇的菌皱下...

    2885 植物百科 蘑菇有种子吗 蘑菇种子怎么种植
  • 秋末冬初香菇出菇期巧管理
    秋末冬初香菇出菇期巧管理

    一、拉大昼夜温差。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白天盖层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二、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温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三、创造适宜...

    2970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