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要是鸡就可以养"的误区。农村养殖户对于雏鸡的选择,往往仅局限于雏鸡的外表,通过外部特征来评价雏鸡质量的好坏。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决定雏鸡生产性能的往往是雏鸡的品种、日龄及出雏时间等因素。
二、"重育雏轻育成"的误区。培育合格的后备鸡群是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的饲养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精力放在育雏阶段,在育成期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低营养饲料,导致育成期鸡的体重不达标,产蛋性能不好,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短。
三、"治病重于防病"的误区。日常的环境控制和因地制宜的免疫程序是保证鸡群健康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对150户养殖户进行调查,有近91%的养殖户对"防"没有足够重视,很少将钱花在消毒、预防性投药、购买高质量疫苗上。
四、"重饲料价格轻饲料质量"的误区。优质、全面、合理的饲料供给往往能发挥鸡群最大生产潜能,使鸡群高产、稳产。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因为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5%-80%,使得养殖户往往仅注意降低饲料成本,不重视饲料质量。由于低价格的饲料往往营养不全面或者杂质太多,从而降低了鸡群的产蛋性能,提高了鸡群的生病率。
五、"只重视产蛋数量"的误区。养殖户追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利润,产蛋的数量正是利润的反映之一。但是养殖户在片面追求产蛋数量的时候,却缺乏对利润产生过程的一个系统的认识,忽略了运输途中蛋的破损率、市场对该类蛋品的需求量、对销售量与价格的分析,从而导致额外费用的增高和产品滞销、降价的现象。
六、"重经验轻科技"的误区。养殖户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往往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他们对新科技却表现得十分冷漠。据了解,90%的养殖户只迷信自己的经验,对新科技特别是防疫新方法不愿接受。实践证明,只有在养殖中不断推广、应用新科技、才能获得高效。
(来源:《当代农业》2002.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