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匣的制作方法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囊匣的制作(20130510)
囊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讲究珍品包装的“严丝合缝”,较早的文献记载有唐朝的《唐六典》等。经过一千多年传承与不断改良,现代囊匣的实用性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它不仅能为收藏品提供防潮防蛀、全面贴身的保护,其美观的外形还与精致典雅的收藏品相互映衬,规整的外形更是给储存和管理带来了方便。因此现代囊匣已经成为博物馆、古玩商铺和个人收藏爱好者的不二之选。囊匣分为外匣和内囊两部分,样式要根据收藏品的形状和用途来设计。现代囊匣一般选用复合纸板、牛皮纸、布料、骨签、棉花和浆糊作为主要的材料;它采用纯手工制作,以切、裁、剪、贴为主要的制作技法。本片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现代囊匣的制作工艺。
【囊匣用材】文物藏品必须配置囊匣、封套加以妥善收藏。在展陈搬运过程中,异地展出运输中,必须置于囊匣里。到国外展出品每件器物都必须配备特制囊匣。配制文物囊匣,首先准确测量出器物的外形,附着特殊部位的尺寸并描绘出形式,然后根据测算结果,设计囊匣的种类及工艺过程和工艺尺寸。外匣与内囊的比例,就是内囊棉层的厚度与文物安全成正比,也就是外匣的最佳尺寸。絮棉层的薄厚与器物本身的质地、重量成正比。器物体轻,絮棉厚度要适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囊匣的整体防震。也就是絮棉太实,会降低棉层弹性,影响搬运过程中防震功能。
囊匣挂面的布料,用糊也是有区别的,布吸湿性较强,用糊要求均匀稍稠,绸缎类面料略薄,用糊稍大面料容易把卷,影响使用。粘接剂是以面质浆糊为主,质量要求较严。囊匣表层的霉点、虫蛀都与面质浆糊有关。制糊进程中,加入适量的防虫剂,掌握水与面粉比例,制作浆子不宜欠火,可煞暴性,见透明即可加入。调制热开水时要分多次进行,调制的浓度,要根据囊匣所裱的面料而言。在制作时,先制作外匣而后再制作内囊。
【外匣】囊匣的主体,除大型匣体材料用五合板外,中小型器物根据大小均采用厚薄不等的草板纸。经对器物测量后设计出形式,再裁修料、组装、裱外锦等工序而装成。
【裁料】首先根据器物大小,选择适宜裱厚度的草板纸。草纸板是根据所需厚度,先期将多层纸板粘合而成。大而重的采用6~8mm裱厚度草纸板,小而轻选用3~4mm裱厚度。匣料各块板的名称分别是盖、底、前后墙、左右堵。平视匣体长乘高而形成的前后板称为“墙”。左右两侧宽乘高形成板叫“堵”。根据设计出尺寸,计算出各块板尺寸。在量好底、盖尺寸下刀时,应顺纸板的横纹裁。可以防匣体变形。在量尺寸裁料时盖的宽度比底的宽度多留半分,目的是使盖能吻合在盒身的墙堵上。盖、底纸板用刀裁下后,还要将两块草板调整。将两块纸板放在一起(www.nczfj.Com/),对齐于内直角处,如果靠身体这边是直的,右下角也对准了,再把上面那块料翻个个儿,用以上一样的调法进行调整;如果不齐,就要用刀裁去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先从右上角切一刀(用刀尖),然后把上面那块料翻过来,用尺比好,上刀口对准下刀口,对准后再下刀裁去不齐的部分,这样裁出的边就会是齐的。裁墙、堵时,应将两块墙和两块堵叠在一起,分别裁。裁两块堵料时,其长度应减去两块前后墙的厚度。
【修料】底、盖、墙、堵料裁好,修整每块料的四边。可以叠在一起,将一条边墩齐向上,夹在台钳上,用方木块包木砂纸,磨平打齐。修平一条边,再换一条边磨。
【挖别眼】挖别眼。别眼位置要根据匣的大小而设定,如长方形的外匣,其别眼对称的,一般对称挖在前墙板的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三处。高低在三分之一处。
【组装外合】组装外合。将底与两墙、两堵五面粘合。用白乳胶或以开水熬聚乙烯醇为粘接剂,将胶涂在两墙的底边,两堵的底边和两边,然后对粘于底板上,盖上盖,用绳横竖捆住待干,为防匣体变形,上面可压平整重物。匣体粘牢,再将盖板在墙堵上反复调配,使盖与堵四周平整。然后粘上瓦条,再用布抹缝。
进入CCTV7《农广天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