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 (黑龙江省穆棱市兴源镇政府 157515)
1 外耳炎
寄生虫是引起外耳炎的常见原因,以痒螨多见,引起犬耳痒螨病、猫耳痒螨病、兔痒螨病等。痒螨寄生于外耳道内皮肤表面,引起皮肤增厚,分泌物增多。由于耳部瘙痒,病畜表现出摇头、抓耳,摩擦耳部等症状。微生物感染,如耳外伤、外耳道内异物刺激继发细菌、真菌感染,引起外耳炎,以葡萄球菌、马拉色霉菌多见。正常耳内存在少量马拉色霉菌、葡萄球菌,当耳道内有大量分泌物、水分及毛发时则大量繁殖,促近炎症的发生发展。动物食物过敏时偶尔可患外耳炎,耳廓、耳道皮肤都可发生过敏性炎症。
痒螨寄生引起的外耳炎,耳廓皮肤出现丘疹,皮肤增厚,外耳道表面有大量棕褐色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形成痂皮,可堵塞耳道。继发葡萄球菌感染时可引起化脓性外耳炎,耳道内常充满黄色脓性分泌物。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外耳炎,动物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有红斑,耳道内有浆液性粘稠的分泌物,外耳道变得狭窄或被阻塞,严重的外耳炎可导致蜂窝织炎、鼓膜炎等。外耳炎治疗不及时发生慢性外耳炎时,表皮及皮下组织增生,耳廓及外耳道皮肤增厚,有时肉芽在织增生形成米粒大赘生物,外耳道变狭窄。外耳道深处常积存干燥的碎屑或灰褐色、深棕色块状物。
2 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病变,发病病因有感染和咽鼓管阻塞。外耳途径感染,外耳炎、异物引起鼓膜外伤、穿孔时,致病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这是中耳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咽鼓管途径感染,动物上呼吸道感染时,感染可经咽鼓管蔓延扩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血源性感染,动物出现败血症时,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进入中耳,伴发中耳炎。
卡他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和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病初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中耳黏膜内的静脉扩张、淤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形成中耳积液,液体为浆液性漏出液。病情继续发展或感染,则浆液性漏出液转变为浆液性渗出液或粘液,渗出液中含有白细胞及脱落上皮。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转变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此时分泌物多粘稠,鼓室内因发生增生性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及结缔组织增生而使黏膜肥厚,鼓膜增厚,鼓室内结构发生粘连。
化脓性中耳炎是化脓菌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初期,鼓室黏膜、鼓咽管黏膜充血、肿胀,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坏死,渗出物由淡黄色浆液变为粘液性或脓性渗出物,黏膜上皮及黏膜组织逐渐被破坏,脓性渗出物不断增多,形成鼓室积脓,鼓膜膨隆外凸。鼓室内压增高以及鼓膜本身的化脓性炎症可使鼓膜破裂,脓液流至外耳道。严重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黏膜、骨膜及骨质坏死、崩解,鼓膜穿孔增大。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及脓性渗出物未被排出,则易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此时,分泌物为粘液性或脓性,鼓室内积聚有角化物质、胆固醇结晶及碎屑形成的团块,黏膜下层、骨膜、骨质发生坏死。当位于鼓室与颅腔之间的鼓室上壁、鼓窦壁的骨质被破坏后,感染经骨壁的破坏区可扩展到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引起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耳源性化脓性软脑膜炎、耳源性脑脓肿。感染也可经中耳黏膜与脑膜相通的小血管侵入颅内,感染经前庭窗、蜗窗侵入内耳引起化脓性迷路炎,如再进一步扩散则可进入颅内。化脓性中耳炎还可引起耳部及其邻近部位脓肿。(www.nczfj.com)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还会引起中耳炎性息肉。
3 内耳炎
内耳炎常是急性和慢性中耳炎的严重并发症。本病可由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继发引起,感染经鼓室内壁的前庭窗、蜗窗以及被破坏的中耳内壁骨质等途径侵入内耳。也可由化脉性脑膜炎继发引起,感染经蜗小管、内耳道侵入内耳,引起内耳感染。
浆液性迷路炎,外淋巴腔内出现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膜迷路也可受炎性刺激,但多无破坏性病变,炎症继续发展成为化脓性迷路炎。化脓性迷路炎,迷路呈现广泛性化脓性感染,外、内淋巴腔皆贮满脓液。膜迷路被破坏,骨迷路骨质坏死。感染可经内耳道、蜗小管或破坏的骨质侵入颅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慢性化脓性迷路炎时,可见内耳充满肉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