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在我国已使用了近50年,随着增产的同时农作物品质下降,土地板结、污染等诸多问题的暴露,人们现在对化肥有些谈虎色变,所以引起了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升温,各种生物菌肥和有机肥纷纷亮市,大有取代化肥之势。
我国农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实际就是有机肥,只是处理的简单而已,可以说当时土地的理化性能很好,土地肥的流油,但每亩地产量再高也过不去100~150千克;问题就是有机肥再好,因里面所含的氮、磷、钾等元素太少,满足不了作物增产的需要,所以解放后,为了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政府强行推广肥田粉(即硫酸铵),以至后来的硝铵、碳铵,农民由不信任到信任。到尿素的出现,把使用化肥推向了高潮,粮食作物由几百斤突破千斤,加上使用方便省力,农民对使用化肥产生了狂热和依赖,导致不再重视有机肥的投入使用,加上直到80年代中期土地投入的都是氮肥,长期高氮低磷钾的投入使南北皆缺磷、钾肥,进而导致增产的同时品质下降,所以80年代中期开始强调配方施肥,配方施肥就是根据各地区土壤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不同含量,适当调整投入氮、磷、钾的比例以便能真正满足作物生长的正常需要,这对增产提质是大有好处的。
农民由不用化肥到依赖化肥,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随着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地贫瘠板结、污染,肥效利用率越来越低,每块地都是肥老虎,不上化肥不长粮,再因有机肥的减少使用导致腐生物匮乏,土地越来越差,直接威胁着可耕地的生命,人们一下猛醒,原来化肥有这么大的危害,在人们心中引起了恐惧心理,人们开始想往有机肥和新生的生物菌肥。
其实化肥是对氮、磷、钾等肥的总称,氮、磷、钾是满足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可以说化肥为我国粮食的增产,为发展农业做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它植物不可能长好,如:氮肥可促使枝叶茂盛,苗壮、增产、增收;磷肥可促分蘖,早熟、抗寒提质等;钾肥可壮秆、抗寒抗倒伏,果实增甜提质等,问题是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化肥是化学复合物,如:硫酸铵其中氮含量只占16%~20%,8%以上都是硫酸根和其他杂物,硫酸根对酸性土地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其他肥料也是一样除了有害质大于有利质外,加上本元素和土壤的固定,也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能,所以对化肥的性质的改造和利用是今后肥料领域里的关键课题。
单纯片面地强调有机肥的使用等于走回头路,也是行不通的,有机肥虽然可肥田、改良地壤,但满足不了作物增产的需要,至于生物菌肥就更无能力替代化肥了,因为,要想促使作物增产,必须投入足量的氮、磷、钾,单靠通过细菌的活化作用解脱固定在土壤里的磷、钾是远远满足不了作物增产需要的,尤为在我国长期高氮低磷、钾的施肥而引起的南北都缺磷、钾肥的情况下,靠挖潜是远远不够的,增产靠的是补充。
我认为生物菌在肥料领域里的主要应用在如何活化有机物,配合开发好的有机肥服务,就是说有限的生物菌应该用在大量的有机物的活化处理上,通过活化的有机物再培植腐生物以改良土壤。所谓好的有机肥应该把有机物充分地活化处理,这样可更有效的利用有机物的资源,同时有机物可被充分的吸收转换,也更利于培植腐生物,有机物如不进行充分活化处理,在地里的吸收转换率就很低,也直接影响腐生物的生长,对培肥土壤的力度就小。成品的有机肥应该和农家肥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在有限的有机物的利用上应尽量加大它的利用价值,但单纯的活化有机物由于氮、磷、钾含量低还满足不了作物的增产需要,所以还要补充氮、磷、钾,最好是补充较纯的、转换率较高的氮、磷、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