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间、套作,是指在人为调节下,充分利用不同作物间的某些互利互补关系,减少竞争的因素下,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之既有较大的总叶面积,延长利用光能时间,又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和多种抗逆性,趋利避害,保证作物稳产增收。要合理地进行作物的间套作,必须遵循以下几项技术原则:
高与矮和胖与瘦搭配原则。如玉米与黄豆、黄花与麦类,这样植株纵横发展彼此干扰少,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高产。
单子叶作物与双子叶作物的结合原则。如玉米、高粱、麦类与黄豆、花生、棉花、薯类等进行搭配,这样既可用地养地,又能因其根系深浅不一致而充分利用土壤各层次的各种营养物质,不至因某一元素奇缺造成生理病害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
习性搭配的原则。大田作物中有的作物喜光性强(如棉花、麦类、水稻),而有的作物喜欢阴凉(如生姜、毛芋)。同样,有的作物耐旱怕湿(如芝麻、棉花),有的作物又喜欢湿润的环境(如水稻、豆科、叶菜类),所以,在生产中,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特性,进行有意识的定向和针对性的集约栽培,这样就可达到各自的适应与满足,从而获得比单一种植的更高产量和单位面积的总效益。
生育期长的与短的间作套种。这就是说,让主作物生育期长一点和副作物生育期短一点的进行搭配种植,这样互相影响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无霜期而达到全年的高产丰收。
趋利避害的原则。在考虑根系分泌物时,要根据相关效应或异株克生原理,趋利避害。已查明,小麦与豌豆、马铃薯与大麦、大蒜与棉花之间的化学作用是无害(或有利)的,因此,这些作物可以搭配;相反,黑麦与小麦、大麻与大豆、荞麦与玉米间则存在不利影响,它们不能搭配在一起种植。
来源:《农民日报》200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