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历来都是我国的优质水产品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养殖环境的破坏,养殖者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意识的存在,河蟹的品质已不如以前。因此,增强养殖者无公害意识,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已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在蟹池中栽培水草是达到此途径的最简便方法之一。现以伊乐藻为例,简介这一技术,供各地养殖户参考。
一、栽培前的准备。伊乐藻原产于美洲,后移植到欧洲、日本等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主要用于草食性鱼类的常规养殖,应用于河蟹养殖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由于它具有速生高产、四季常青、营养丰富、不污染水质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所使用。该草的栽培,在成蟹捕捞结束后即可进行。方法是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清除野杂,杀灭病菌,并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同时做好池塘的修复整理工作。栽培前5-7天,注水30厘米左右,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进行过滤,再根据池水肥瘦情况,每亩施腐熟粪肥300-500千克,作为栽培伊乐藻的基肥。
二、栽培时间。与其它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等)相比,伊乐藻极耐低温,在水温5℃左右还能正常生长,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很高的营养繁殖能力。据观测,在平均水温5-32℃时伊乐藻都处于正常的营养生长状态,选择合适的栽培时间应根据蟹池状况及蟹种投放作合理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为适应河蟹生长需求,保持蟹池良好的生态环境,栽培时间宜在12月至次年1月底前后。
三、栽培方法。伊乐藻生命力较强,在池塘中种株着泥即可成活。目前有2种栽培方法:一是沉栽法,每亩用20千克左右的伊乐藻种株,将其切成15-20厘米长的小段,每3-5段为1束,在每束种株的基部粘上淤泥,撒播于池中,使种株自动下沉着底,便于快速扎根于泥中。二是插栽法,每亩用上述数量的伊乐藻种株,同样切成段,扎成束,按行距1.0米、株距1.5米进行人工插栽。
四、栽培后的日常管理
1、水位调节。伊乐藻不宜栽种在水位较深处,应保持充分的光照,好让植株行光合作用。一般栽种后10天就能生出新根和嫩芽,4月底前就能形成优势种群,约占水面的40%左右。平时,可按照水位逐渐增加的方法加深池水,至盛夏加至最深处。一般情况下,可按照河蟹生产管理的要求进行水位调节,主要是坚持"春浅、夏满,秋适中"的原则进行。
2、投施肥料。在施好基肥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池塘的肥力差异及河蟹需求状况,适时追施肥料,以保持伊乐藻的生长优势,千万不要在伊乐藻枯竭时再采取措施。为了确保伊乐藻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可在生长旺季的4-9月份,追施尿素或进口复合肥,用量为每亩1.0-3.0千克,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即可。
(来源:《安徽农业》200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