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市场上的螃蟹价格一路走低,出现了近年来从未有过的"烂市"。蟹农叹息之余不禁问:螃蟹养殖的出路在何方?
据业内人士分析,就目前形势来看,螃蟹养殖仍然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产业。不过,要想获得较高收益,还必须在种苗、技术、营销、加工等各个环节上下工夫。
一、采取自行育种的方法发展螃蟹养殖,可以使每只蟹苗成本降低0.15~0.2元,且种苗的成活率也有明显提高。
二、提倡精养,立足于养殖大规格蟹。精养法的核心内容是稀放,精养和大规格。稀放要求蟹种放养密度为每亩塘口放养蟹苗800~1200只,最多不超过1500只。精养除做好清塘消毒、防治病害外,螃蟹幼年期和成年期须精喂。要提高螃蟹的规格,可实行蟹苗轮捕轮放,改一年生蟹为二年生蟹。在放养模式上,大塘口宜多品种混养,小塘口则以单品种精养为主。
三、讲究营销策略。将螃蟹分为大蟹和中等蟹,或分公母上市,可在价格上拉开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小蟹和公蟹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价格水平明显高于混杂蟹。把握上市时间和市场需求也是获得较好收益的途径之一。如春节前后蟹价一般会有所反弹,有经验的养殖户都在前一年秋季适当滞留一部分成蟹,进行囤养,瞅准春节市场"空档",适时上市。另外,弄清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很重要。如上海等地居民喜食大蟹,浙江等地则好小蟹。
四、实现螃蟹加工增值。每公斤售价7~8元的小蟹若加工成醉蟹出售,每公斤产品可增值一倍以上。蟹黄包子、蟹黄饺子、蟹黄酱等蟹产品已经走上许多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不过,目前我省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还不多,每年消化蟹产品的总量明显不足,其加工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