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娴1,丁理法1,徐正华2,徐礼明2
(1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温岭龙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温岭317500)
缢蛏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缢蛏属,适宜生长在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我国沿海广为分布,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生长快、产量高,是浙江、福建等地主要贝类养殖品种之一。然而,缢蛏天然苗种资源有限,且规格不整齐,养殖成活率低,严重制约我国缢蛏养殖业的发展。为满足广大养殖业者对优质苗种的需求,在工厂化育苗试验的基础上。浙江省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温岭市龙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试验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缢蛏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现将其关键技术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育苗设施
育苗设施主要有育苗池、饵料培育池、高位水塔、砂滤池、蓄水池、供水管道、罗茨鼓风机、供气管道、聚乙烯桶、气管、散气石等。
1.2亲贝来源
浙南缢蛏性成熟前,亲贝选自广东、福建海区。亲贝为1龄蛏,平均壳宽4~6cm,洗净后,用泡沫箱加冰降温运输。9月中下旬,浙南缢蛏性成熟后,则选用本地种蛏。
1.3催产与孵化
1.3.1准备工作
催产前,需将育苗池刷洗干净后,分别用15mg/L漂白粉和20mg/L高锰酸钾彻底消毒,然后用清洁海水反复冲洗、浸泡直至药效消失。每40~50kg亲贝需准备2个30m2的苗池,注水1.0m左右,将盐度调节至9~12。
福建种蛏,由于干露运输时间长,在剔除受损个体后,无需阴干,可直接催产;本地种蛏采捕后,需阴干10~20h,方可催产。由于缢蛏室内暂养困难,一般当天从海区采取亲贝当天就催产。
1.3.2产卵孵化
傍晚,将待产亲贝移入并悬挂于育苗池内,强充气,使池水呈沸腾状。19:00—20:00缢蛏开始集中排放精卵后,将毗邻备用池水泵至产卵池,稀释胚胎密度,通过流水进一步刺激亲贝产卵,当池水升至1.3m左右,胚胎密度达10~15个/mL后,停止泵水,将亲贝移至备用池继续产卵,根据池中胚胎密度情况,及时移走亲贝,胚胎则留于原池孵化。并向池内投放土霉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mg/L和5mg/L。
1.4幼虫培育
受精卵经12~20h发育成D形幼虫后,用300目筛网排水密集,倒池培育。
1.4.1幼虫密度
D形幼虫期,幼虫密度控制在10个/mL为宜;壳顶幼虫前期,以7~8个/mL为宜;壳顶后期,以5~7个/mL为宜;匍匐幼虫,以(200~300)×104个/m2为宜。
1.4.2倒池与盐度控制
浮游幼虫期间每1~2d倒池1次;匍匐幼虫前期,每4~5d倒池1次;匍匐幼虫后期,为减少机械损伤,在底质和水质均良好的情况下,基本不倒池。倒池时,用200目筛网收集幼体,转移至调节好水质的苗池中继续培养。
倒池前需将空池洗净消毒后,加入清洁海水和适量藻液,用淡水调节好海水密度。每倒池1次,盐度需上调1左右,保证出苗前接近自然海区盐度。
1.4.3饵料投喂
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应根据幼虫肠道饱满程度做适当调整。浮游幼虫前期投喂金藻,苗池中藻液浓度为(5~8)×104个/mL;中后期投喂金藻类和角毛藻,苗池中藻液浓度为(10~15)×104个/mL;匍匐幼虫中后期,可直接投喂土池中的天然藻类,以减轻藻类培育的负担,可同步进行多批次苗种生产。
投喂金藻时,要严格控制投喂量,若池中金藻浓度过高则会造成幼体死亡,甚至会导致育苗失败。
1.4.4附着基投放
幼虫发育至壳顶后期,出现足丝后,需及时投放附着基。附着基为经灭菌处理的海涂干泥,投放时,用200目筛绢网布过滤杂质洗入池中,用量为150~200g/m2。匍匐幼虫期间,每次倒池后均需投放附着基。附着基制作如下:取无污染海域滩涂表层新鲜泥巴,在阳光下曝晒杀菌并氧化泥巴中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1.4.5病害防治
为防止病害发生和改良水质,每次倒池后需投放土霉素和EDTA,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mg/L和5mg/L。
1.4.6水质条件
水温18~30℃,盐度9~19,pH值8.2~8.5,光照度2000lx左右。
1.5出苗与运输
当蛏苗规格达(1000~1200)万只/kg时便可进行室外中间培育。出苗时在育苗池出水口用筛绢网袋收集蛏苗,然后,将装有蛏苗的筛绢网袋,置于泡沫箱中。事先在泡沫箱中铺设一些植物的枝叶,起到减震的作用。
2结果
2011年8月24日—11月23日,共催产915kg种蛏,分7次进行,共获受精卵108亿粒,孵化率62.2%~70.7%,浮游时间3~10d,附着率52.2%~77.1%,幼虫成活率为30.8%~60.2%,幼虫增重率99.85%~99.96%,共培育稚贝40亿粒,培育周期19~36d,销售额144万元。
3讨论
3.1缢蛏亲体选择
亲体应选择壳体完整无损伤、规格相近、发育成熟的个体,其特点如下:肉眼观察软体部丰满,内脏团表面被性腺覆盖,性腺组织延伸至基部,轻轻挤压即有卵子和精子流出。切片观察,仅少量结缔组织存在,滤泡壁上仅有少量带卵柄的未成熟卵子,滤泡腔内充满大量成熟卵子,卵子互相挤压成多边形。雄性滤泡壁上精原细胞形成减少,滤泡腔内充满了成熟的精子,精子呈辐射状排列。
3.2盐度
盐度是蛏苗变态、发育、生长的关键制约因子。第5批和第6批苗种生产期间因淡水不足,无法降低盐度导致部分大规格苗种死亡,成活率明显低于其它批次,匍匐幼虫期间平均盐度比其他批次高4,幼虫成活率比其他批次低24%。
缢蛏喜在有淡水流入的内湾或河口附近繁殖,此环境中盐度变化明显,说明它是一种广盐而又略偏低盐的种类。研究表明缢蛏幼虫适宜生长盐度为4.50~28.3,最适盐度为12.4~16.3,而且对1.80以下的低盐仍有较强耐受性。
3.3温度
生产实践表明,在20~30℃时,浮游幼虫发育与温度成正相关,30℃浮游时间为3~5d,25℃时为5~7d,23℃时为7~10d,这与林笔水等的研究基本一致。即缢蛏幼体在2~5℃中几乎不生长,仅能维持原来的状态。在10℃和15℃中生长缓慢,在25℃和30℃中生长迅速。
在20~30℃时,匍匐幼虫发育和温度基本成负相关。25~30℃需15d发育至双水管幼虫,23~25
℃需13d,19~23℃时需10d。笔者认为这与饵料的适宜生长温度有关。浮游幼虫期间饵料主要为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匍匐幼虫阶段则以硅藻和金藻为主,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3.4培育密度
幼虫的培育密度适宜与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活至关重要,密度过大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密度过小达不到预期产量,金启增等通过直线回归方程:Y=124.5-4.25X(X表示幼虫密度,Y表示幼虫的生长)说明了幼虫密度与生长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产实践证明,浮游幼虫密度控制在5~15个/mL,匍匐幼虫培育密度13~17g/m2能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3.5饵料
缢蛏对于饵料有无选择性目前尚无定论。生产实践证明,缢蛏幼虫培育期间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可获较高成活率,若投喂扁藻则会降低幼虫成活率,与刘广丰等[9]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刘广丰等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色巴夫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湛江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微绿球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
此外,饵料的数量和质量对贝类的生长成活至关重要,饵料供应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其成活率。特别是金藻,若投喂过量则会造成蛏苗大批死亡,导致育苗失败,其缘由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贝类可通过滤水率和假粪调节其生理活动,滤水率和摄食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达一定值后,滤水率开始下降,减少滤食的饵料。此外,当饵料浓度过高时贝类会产生假粪进行生理调节,但假粪对其自身生长不利。
3.6附着基
附着基投放是缢蛏育苗的关键环节,投放宜早不宜晚,通常在浮游幼虫出现足丝后,便可投放附着基。生产实践表明,投放一定量的附着基有利于加快蛏苗附底。
附着基不宜采用新鲜海泥,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滩涂底泥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日益增多,因此,应采用经高温暴晒的干泥。
4结论
规模化育苗中后期直接采用土池中天然藻类为饵料,减轻了藻类培育负担,可同步进行多批次苗种生产,大幅度增加了产量。2011年8—11月龙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催产915kg种蛏,培育了40亿粒优质蛏苗,销售额144万元,利润约105万元。
由于人工培育蛏苗规格整齐,成活率比天然蛏苗高20%~30%,深受缢蛏养殖业者的喜爱。此外,人工苗种供应时间比天然苗种早1~3个月,意味着缢蛏养成上市时间也可相应提前。再者,初秋雨季期间是缢蛏生长最快的阶段,在提前上市的同时,就养成规格而言,人工苗种也比天然苗更具优势。可见,缢蛏规模化苗种培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