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饲养周期短,投资少,饲养技术相对简单,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农村肉鸡养殖存在多方面的不合理因素,严重制约了肉鸡品质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鸡舍结构不合理。为减少投资,养殖户大多是利用旧房屋,稍加改造或不改造就直接作鸡舍使用。这种鸡舍结构不合理,必然影响鸡舍控温,通风以及环境卫生。
预防用药不合理。首先是盲目用药,用药偏多,不按程序用药,不按规定剂量用药,不按正确方法用药;其次是用"便宜"药,往往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免疫方法不合理。肉鸡饲养周期较短,一般只需做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种。即使如此,在实际生产中,饲养户尤其是新饲养户往往抱侥幸心理,或者不免疫,或者免疫操作马马虎虎,不按规定要求去做。
消毒措施不合理。鸡舍门前无消毒池,饲养员无专用工作服,工作鞋,人员随便进出鸡舍,无鸡舍内外定期消毒制度,鸡粪、病死鸡不作处理随意丢弃,饮水器、料桶不经常清洗,鸡舍空栏期间消毒不严格。
鸡群混养不合理。主要是大小鸡混养,公母鸡混养,不同品种鸡混养等。特别是大小鸡混养极不科学,一是混养群中的低日龄鸡抵抗力弱,容易发生疾病;二是不利鸡舍空栏彻底消毒,给后期养殖带来隐患。
饲料使用不合理。贪图便宜导致对饲料质量的忽视;大批量购买,保管条件差,导致饲料霉变或品质下降,其直接后果是肉鸡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中毒死亡。
饮水规律不合理。要么喂水过了量,要么长时间不给水;还有夏天不知给凉水,冬天不知给温水等。
通风换气不合理。尤其在冬季,为了舍内保温往往忽视通风换气,导致鸡舍内氨气多、尘埃多,二氧化碳浓度高,空气污浊,诱发肉鸡呼吸道疾病和腹水症。
温度控制不合理。很多饲养户仅根据鸡群分布或群体状况,凭感觉判断鸡舍内的温度。这样做,一方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往往忽视了夜间温度的控制。
肉鸡养殖户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针对以上较突出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加以认真改进。
(来源:《农民日报》总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