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喙就是用断喙机或者用剪刀、烙铁等器具把鸡喙一部分断去,它是当代养鸡生产中富有决定性的管理措施之一。其主要优点有:一是有效防止鸡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恶癖的发生;二是减少了饲料浪费;三是采食速度减慢、均匀,使鸡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四是有效防止了产蛋鸡的啄肛现象,提高了产蛋期的成活率,减少了死淘率。合适的断喙可获得最大的生产性能,若断喙不合适,可能成为产蛋鸡群和种鸡群不理想生产性能的最主要管理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断喙技术并未引起饲养管理者的重视,常因断喙不当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发育不良、均匀度差和产蛋率降低。因而断喙的质量便是这项工作的关键。现就断喙的时间、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概述如下。
一、断喙的时间
第一次精确断喙的最佳时间为6--8日龄,发育较差的鸡可推迟在9-12日龄进行。第二次断喙在10--12周龄,主要是修剪喙部,如遇漏切、喙长、上下喙不齐等情况可进行修剪和补切。6--8日龄时断喙,既省力,伤口不易出血,影响增重小,易操作,又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的错误。
二、断喙的技术要点
1、断喙需由专人操作。雏鸡较小,可一手固定体驱,另一手大拇指压在雏鸡头顶上部,食指放在咽下,稍施加适当的压力,使鸡的舌头后缩,并使上下喙闭合整齐,不能使上下喙偏左偏右,然后把雏鸡上下喙呈30°角放在灼红的刀片之下,用脚踏板式断喙器,脚一踩就可使上下喙断掉。使用电动台式断喙器,可将鸡喙断掉。如断喙正确,大约切去上喙部分的1/3,下喙的1/2,上喙比下喙短,即上短下长方符合标准。要边切边烙,这样便于止血,比用力猛切后再烙效果更好。因为用力猛切会把喙压碎,造成出血不易止血。
2、青年母鸡的断喙方法由专人操作,一手握住鸡的翅膀根部,一手保定头部,大拇指放在眼眶下沿,食指放在咽下,施加适当压力使舌回缩,上下喙闭合整齐,将喙放在灼红的刀片下呈30°角,掌握一定尺度(从鼻孔的下沿1/3处)断去。其它要求同雏鸡的要领一样。断喙人员的搭配以3个人为最佳组合,1人断喙,2人抓鸡。
3、自然交配的公雏,只在6-8日龄进行第一次断喙,不进行第二次断喙。公鸡断喙长度只为母鸡的一半,如果是笼养,进行人工授精,公鸡两次断喙都要进行,具体要求同母鸡的要领一样。
4、如果切喙过多,将来喙形成球形;如果上喙切得过多,下喙切得过少,使上喙过短,下喙过长,会直接影响雏鸡采食、饮水、生长发育及以后的产蛋,有的甚至饿死。如果上喙切得过少,鸡的上喙长,像鹦鹉嘴一样,采食时会浪费饲料,如果刀片钝,喙切得不整齐或把喙压裂,也会使鸡群难以采食。此外,刀片太热或达不到温度均匀不宜使用,一般要求刀片的温度为600-800℃。雏鸡日龄小,喙比较软,温度应稍低一些,刀片的灼热程度似樱桃红就可以。青年鸡由于喙比较硬,刀片温度应稍高一些,刀片呈红色。刀片过热,灼热时间过长,会把喙烫软化,刀片不热或灼烧时间过短,会造成流血过多,创口感染,使生长延缓。
三、断喙的注意事项
1、断喙的前后2天应在料中或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额外补充VK3,每千克饲料添加5mg,连用3-4天,有助于防止流血过多。
2、断喙后的2-3天内,应增加料槽中饲料的厚度,以饲料厚度5cm为宜。
3、饮水器的水的深度应保持1cm以上,使雏鸡便于饮水。
4、为了防止断喙应激,不能在断喙时同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总之,在生产管理上应高度重视断喙技术,执行断喙评价制度,改善和提高断喙的质量,并坚持作为一项管理措施,避免因断喙不当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
摘自《中国禽业导刊》200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