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权 (黑龙江省拜泉县拜泉镇畜牧兽医站 164700)
1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将一定量的供检血液经过一定倍数的稀释后,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红细胞数,并换算为每1 升血液的红细胞数。其操作方法为稀释血液,可选用红细胞稀释管或试管稀释法。红细胞稀释管稀释法即用红细胞稀释管吸取血液至刻度0.5处,用棉花拭去管尖外部的血液,再吸稀释液至刻度101 处,用食、拇指堵住吸管上下端,振荡数次,血液被稀释200 倍。试管稀释法即在试管中加稀释液3.98毫升,用沙利氏吸管吸取血液20 立方毫米,拭去管壁外血液,吹入稀释液中,清洗内壁数次并摇匀。
向计数室充液,先将计数板和血盖板擦拭干净并将血盖片盖上,弃去稀释管前面的数滴液体,将管尖前挂的液滴放于计数室与盖玻片接触处,液体即可自然流入计数室内,充液不应太多而溢入沟内或滴到血盖片之上,也不应太少或产生气泡。显微镜计数,静置2~3分钟后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与最中的5个中方格计80 个小方格内的红细胞数。对压线细胞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法则。
2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含量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如急性胃肠炎、肠便秘、肠变位、牛的瓣胃或真胃阻塞、渗出性胸膜炎、日射病与热射病、某些传染病及发热性疾病等。红细胞含量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牛血红蛋白尿病、马传染性贫血、仔猪贫血、营养代谢病及恶性肿瘤等。此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或被严重破坏也可导致红细胞数显著减少。
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制作血液涂片并染色,计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例。
操作方法为取供检血1滴(可用推片角沾取),放于载片的一端。将推片约倾斜30~40度角,使其一端与载片接触,并放于血滴之前。向后拉动推片,使与血液接触,待血液扩散开后,以匀速轻轻向前推动推片至载片另端,即形成一血膜,自然干燥。良好的血片,应薄而均匀,对光观察呈霓红色。血膜两端应留有空隙,以便注明畜别、编号及日期。
血片染色取干燥血涂片,在血膜两端用蜡笔各划一道线(www.nczfj.com),以防染液外溢。置血涂片于染色支架上。滴加染色液,直至将血膜盖满为止。2~3分钟后,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轻轻吹动液面使混匀。继续染5 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分类计数。一般先用低倍镜做大体观察,再换用油镜。可采取四区法、三区法或中央一区法,有秩序地移动血片,对100个白细胞进行计数,得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识别各类白细胞时,应特别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浆中染色颗粒的有无,染色及形态特征,核的染色、形态等特点,嗜中性白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嗜中性的呈淡玫瑰红的小颗粒。依其细胞核的形态特征而分为髓细胞、幼稚型、杆状形和分叶核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较大的呈鲜红色的染色颗粒。嗜碱性白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呈深紫色的染色颗粒。淋巴细胞呈圆形,大而胞浆较多者为大淋巴细胞,小而胞浆少者为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紫色,常偏位,胞浆呈淡天蓝色,于核的周围有淡染圈(透明带)。单核细胞极大,呈不正、多边、多角形、胞浆呈烟灰色,较暗,核呈紫褐色,近似椭圆或不正形。
4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见于多数细菌性传染病初期、急性炎症过程、化脓感染等。嗜中性白细胞减少,见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某些药物中毒、许多严重疾病的末期等。分析嗜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变化时,应特别注意核象的变化。未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白细胞总数增多的同时出现核左移,表示造血机能加强,机体处于积极防御阶段。而白细胞总数减少时见有核左移,标志骨髓机能减退。分叶核嗜中性白细胞大量增多,且核的分叶数目也较多,称为核右移,反映骨髓造血机能减退,预后宜慎重。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湿疹等。嗜酸性白细胞减少,可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中毒、饥饿及过劳等。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鼻疽,也可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初期,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而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单核细胞减少,可见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和各种疾病的垂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