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生 (黑龙江省青冈县畜牧兽医局 151600)
1 病因分析
真菌性肺炎是真菌或酵母菌感染引起肺脏发生的慢性炎症过程。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常见于幼龄动物。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多生长在土壤中,孢子分散于空气中,可以被畜禽吸入肺部引起肺真菌感染。隐球菌属、组织胞浆菌属、球孢子菌属、毛霉菌属、皮炎芽生菌属、曲霉菌属及其他真菌和酵母均可引起动物发病。呼吸道组织及其分泌物是这些微生物良好的繁殖场所。畜禽真菌感染时常并发细菌感染,大部分感染源与土壤有关,常存在于畜舍的土壤、垫草和发霉的谷粒中。马、牛多为曲霉菌属的烟曲霉菌感染,家禽主要是葡萄状白霉菌、黄曲霉菌、土曲霉菌、青霉菌及构巢曲霉所引起。本病主要通过畜禽吸入含有孢子的空气及采食含有霉菌的饲料而感染发病。曲霉菌可在血液、组织及神经中产生毒素,不仅使肺部产生炎症,而且导致肝脏和神经系统受损。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家禽还能穿过蛋壳感染胚胎,雏鸡孵出即发病,某些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流行。
2 临床症状
禽曲霉菌病主要引起鸡支气管肺炎,出现呼吸困难,气喘和呼吸急促,打喷嚏,有时听到气管锣音。病禽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降低,消瘦、嗜睡,羽毛松乱。有的病例呈一侧性眼炎,眼睑肿胀、羞明,角膜中心发生溃疡,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凝块。当感染侵害到大脑时,则表现斜颈,运动失调,严重的强直痉挛,甚至麻痹。病禽多在出现症状1星期左右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其他动物表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液,咳嗽短促而湿润,肺部可听到锣音,消瘦,全身虚弱,甚至不能站立,上述症状呈渐进性发展。
3 病理变化
禽呼吸道、肺脏、气囊或体腔浆膜出现大小不等的串珠样黄色结节或病斑,肺脏表面的小结节可相互融合成大的团块,结节质地柔软似橡皮或软骨,切面为层状结构,其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内含有大量菌丝体。有时肺出现弥漫性肺炎而无小结节。肺有肝变、炎症病灶和气肿。真菌在增厚的气囊壁上呈毛状生长。组织学变化为小结节,病变是肉芽肿型的炎症,PAS染色可清楚地看到紫红色菌丝壁和孢子壁。其他动物肺脏坚实、肿大,重量增加,呈斑驳状,不萎缩。亚急性或慢性霉菌性肺炎时,肺脏有多个单独存在的肉芽肿结节,大小不等,与结核病十分相似。组织学检查发现肉芽肿内有真菌和多核巨细胞。
X线检查,可发现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弥漫性小结节的影像,肿块状的阴影。
4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www.nczfj.com)结合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取病灶组织少许,置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2滴,用细针将组织捣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和孢子即可诊断。也可将结节内的坏死物进行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培养基或由麦芽糖4克,蛋白胨2克,琼脂1.8克,蒸馏水100毫升制成的培养基,在34℃培养10~12小时,可发现有白色薄膜菌落生长,再经22~24小时培养形成孢子,镜检培养物即可确诊。样品的真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可验证临床诊断。
5 防治措施
防止饲草和饲料发霉,避免使用发霉垫草、饲料,禁止动物接触霉烂变质的草料。加强饲养管理,每天应清扫禽舍,并消毒饮水器,防止饮水器周围滋生霉菌。注意畜舍通风换气,防止畜舍过度潮湿,均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病情较轻者在消除病因后,病情常能逐渐好转。对全身性真菌感染还没有理想的药物的畜禽可选用制霉菌素,马、牛250~500万国际单位,羊、猪50~100万国际单位,犬10万国际单位,每天3~4次,混于饲料中饲喂。家禽按50~100万国际单位/千克添加在饲料中。雏鸡、雏鸭每百只用50~10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
两性霉素B,剂量为0.12~0.25毫克/千克体重,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成每毫升含0.1毫克,缓慢静脉注射,隔天或每星期注射2次。两性霉素B有一定疗效,但有毒副作用,应注意使用剂量。也可将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增加疗效。氟胞嘧啶剂量为每天50~150毫克/千克体重,分3~4次内服。另外,克霉唑是广谱抗真菌药物,毒性小,内服容易吸收,剂量为马、牛10~20克,猪、羊1.5~3.0克,分两次内服。雏鸡每百只1克,混于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