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抗棉1号,审定编号:98100244,由江苏农科院经作所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研制的Bt抗虫基因导入泗棉3号,后由安徽省种子总公司与安徽东至县棉花原种场协作,经系谱法于1997年选育而成。经1997-1998年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与泗棉3号相当,后经不断的改良与提纯,在抗性、产量上有较大突破。该品种铃卵圆形,单铃重5.3克左右,衣分39%,子指10.7克。吐絮畅,纤维品质好,生育期128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抗棉铃虫和枯萎病,适于黄淮流域棉区栽培条件较好和棉铃虫危害较重地区种植。1998年5月30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栽培技术特点:
1、施足底肥,特别要增施钾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是抗虫棉的特殊要求。凡缺钾的地块,硫酸钾或氯化钾必须施到30公斤以上,花铃肥和盖顶肥各半。
2、密度合理,高肥水地块,亩栽2200-2500株;中等或中等偏下地块,2500-3000株。
3、普施盖顶肥。在重花铃肥的基础上,江淮以北缺钾地块,在7月底至8月上旬,可追尿素5-10公斤和硫酸钾或氯化钾15公斤,注意以水调肥,防止红叶茎枯病发生。沿江棉区可推迟5-7天。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叶面喷肥3-5次,间隔5-7天一次。具体比例:30公斤水+硫酸钾1-1.2公斤(或氯化钾0.5公斤)+尿素0.3公斤+磷酸二氢钾0.3公斤。或者喷施0.5%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混合液。
4、适时酌情防治虫害,科学进行化控。对二代棉铃虫可不防治,对三、四代可在卵孵化盛期或之前酌情防治1-2遍。
5、其它措施同一般非抗虫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西七里塘樊洼路8号电话:0551-557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