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食用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潜在威胁。我们不仅要大力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而且应从人类健康、卫生防疫和环境安全等更高层来看待这个问题,应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说,公众应彻底改变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政府有关部门也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对特种动物(含部分驯化的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
1、制定食用野生动物及相关产品的法律。从野生动物的来源、加工、检验、冷冻、运输到消费等环节,应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形式规范野生动物的饲养、宰杀、加工等行为。
2、倡导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要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提倡人们逐渐改变不健康、不文明的饮食习惯。
3、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外来物种。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建立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快速反应机制。
4、严格限制野生动物园建设,限制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对这类项目要严格审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
5、广泛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杨朝飞说,自然界中许多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都生活在动物身上。部分群众喜食野味,为病毒侵入人体埋下了隐患。此外,人类不断将足迹伸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野生动物食物匮乏,不得不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地带觅食,从而把身上的病传染给家养牲畜,再间接传染给人类。
杨朝飞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非典病毒源于野生动物,但专家已发现它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身上的冠状病毒有很高的同源性。即使最后证明此次非典疫情与野生动物无关,也无法消除未知种类的病毒和微生物隐藏在“鲜活”的野味中,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加强对此类动物的饲养管理。
(来源:山西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