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子病”在2003年之前,毛皮动物养殖户几乎没有听说过,查阅书籍和以往的资料,也没发现“白鼻子病”这一说法。但是,如果现在我们去养殖场,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有“白鼻子病”部分症状表现的毛皮动物。
“白鼻子病”是2001年在东北开始发现的。开始的时候,东北的乡亲们发现自家饲养的狐狸、水貂、貉子的黑色的鼻子头上出现了红点,然后面积逐渐扩大,整个鼻子头都变红了,再之后,逐渐出现白点,最后鼻子头全部变白。接着又发现这些动物的爪子逐渐长长、变白,脚垫也变白、增厚。开始时他们心想:鼻子头、爪子、脚垫变白就变白吧,反正也不影响卖皮。但是,他们逐渐地发现,鼻子头、爪子、脚垫变白的动物,有的生长逐渐地往回缩小,有的前脚的前臂部逐渐掉毛、掉皮屑,最后十分消瘦,肯吃不长个;留做种用,发现生出的后代成活率很低,并且生产性能很差。于是,“白鼻子病”就逐渐流传开来。“白鼻子病”只是一个小名,由于发现的时间较短,病因还在不断的研究之中,这种病的真正的“大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也暂时称它为“白鼻子病”。
一、发生原因。发生这种病后,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把它当成细菌病治疗,效果不佳;把它当成寄生虫病来治疗,效果还是不好。最后,我们结合生产实际中的饲料使用情况,从营养的角度去想办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初步判定,毛皮动物的“白鼻子病”是由于饲料营养元素长期不均衡所造成的。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治疗,通过2001年底到2005年对疗效的长期观察发现,其效果很好。从而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发现:“白鼻子病”,主要是毛皮动物因为营养代谢失衡而引起的综合性的营养代谢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饲养过程中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氨基酸缺乏或者是比例不均衡引起的。
二、临床表现
1、在生产中,“白鼻子病”有如下几种可以看到的表现:
⑴鼻子的变化:鼻子由黑色或褐色逐渐地依次出现“红点→红斑→白点→白斑”;⑵脚垫发白、增厚、疼痛,开裂、流血,还有个别的出现溃疡;⑶爪子长长、发白。有的是个别的爪子很长,有的是其中的一个爪子发白,有的是所有的爪子全部发白;⑷脚趾之间肿大、开裂、流血;⑸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干爪,当地的乡亲们叫“干爪病”。爪子发干(肌肉萎缩),无肉;颜色很深,呈深红色或暗红色;产生大量的皮屑,不断地脱落;直立困难,吃食很多。
2、“白鼻子病”在动物繁殖方面的表现为:
⑴由于大比例的发情不明显而引起大比例地漏配:特别是狐狸和貉子,每年仅发情一次,该发情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发情的明显症状,直到过了发情期,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发情症状;或者是持续地发情,始终不回缩或不让配种,由于这些情况而引起的漏配比例比较大。
⑵早期胚胎被吸收、钙化。配种后,母兽的肚子也一天天大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肚子不再长大,反而逐渐缩小,最后,胚胎被吸收、钙化。
⑶妊娠中期大比例的流产、死胎。引起流产、死胎的原因很多,“白鼻子病”也能够引起大比例的流产和死胎。
⑷妊娠后期胚胎被迅速吸收。一般在怀孕后40多天,原来看起来很大的腹部,仅两三天的时间,很快就缩小了,到产仔的时候,好的能产二三个,有的一个都不产。在2005年,宁夏的一个养殖场,2000多只母兽,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最后只有400只左右产仔。
⑸产仔异常。死崽、弱崽特别多,产下的小仔红白红白、粉白粉白的,但是,从产后两三天开始幼仔就陆续地死亡,一般到产后二十多天就全部死亡。极少数存活下来的也是个体很小,呈佝偻状。
⑹生长回缩。“白鼻子病”在生产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前面所有的症状都不一定有,幼兽开始的生长情况也很好,但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一般是个体比较大,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在生长发育后期的冬毛生长期的初期),它不但不再长大,反而越来越小。
三、防治方法。经观察,长期地补充专业优质的饲料添加剂(包括种类、数量和比例齐全的专业预混料)和专用的益生素,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但是,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治疗时见效也比较慢,不像吃感冒药,今天吃,明天就见效。对于白鼻子、白爪子等症状比较轻的,相对见效比较快,而对于预防妊娠后期腹部的回缩、生长后期大个的回缩,就只有提前预防了。
(100085北京中特养生物技术研究所谭英066600河北省昌黎县畜牧局畜牧兽医站史宝昌)
(来源:《农村百事通》2006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