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江苏地区出现多年罕见的低温,蚕豆生产受到较大影响。据田间调查,鲜食蚕豆分枝冻死率13.2%、冻伤率50%,叶片冻死率47%。近段时间气温回升、天气转晴,秋蚕豆正处于返青生长时期,是促进春发、加速分枝生长、培育壮枝的关键时期,也是弥补前期因遭受低温冻害、渍害而生长量不足的一个关键时期。各地应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抓好以下田间管理措施,减少蚕豆产量损失。
清沟理墒湿渍危害是制约蚕豆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因子。前期低温阴雨导致不少田块出现田埂倒塌、沟渠堵塞并有积水现象,排水不及时的田块蚕豆根系生长不良、吸肥吸水能力减弱,不利于春发及弥补前期生长的不足,而且容易导致结荚期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发生。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减轻湿渍危害,抢晴好天气突击清理田内“三沟”,做到沟沟相通,同时加深田外沟渠。沟系不配套的田块应突击在蚕豆行间每隔2~3米挖一条沟,沟深30厘米左右。
准确施肥针对秋蚕豆生育进程推迟和生长量不足的苗情,大部分田块宜施肥1次,以满足蚕豆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增加蚕豆生长量,加速生育进程。可每亩施尿素或磷酸二铵10公斤左右。
中耕松土除草前期连续阴雨后大部分田块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同时随着气温逐渐上升,田间杂草生长迅速,对蚕豆生长不利。应结合清沟和施肥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并利用清沟的土壤培土壅根。该措施既能增加土壤含氧量,保持蚕豆根系活力,还能提高地温,促进蚕豆生长。
精细整枝蚕豆整枝可以减少无效养分消耗,有效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单株结荚率,并具有增粒、增重的作用。一般每株留有效分枝4~6个,每亩留健壮大分枝2.5万~2.8万。
防病治虫随着蚕豆生长发育的推移,群体结构不断加大,病虫危害种类增多,主要病害有赤斑病、褐斑病、病毒病、锈病、根腐病、立枯病、霜霉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蚕豆象、潜叶蝇、蜗牛等。赤斑病、褐斑病等可在初花期每亩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喷雾预防,隔7天再防治一次。蚜虫可每亩用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克加水喷雾防治。防治蚕豆象可结合防病,在预防赤斑病和褐斑病的第二次喷药时每亩加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40毫升,隔7天再防治一次。
(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