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棉研16号(S6145)为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抗虫棉新品种。以中棉所12号为母本,转Bt基因泗棉3号选系为父本杂交,采取ELSA鉴定技术和病圃抗病性鉴定措施,对后代连续鉴定、选择和南繁加代,于1998年育成基本稳定的携带Bt基因的抗虫棉新品系。
一、产量和品质:1998、1999年连续参加山东省抗虫棉区试,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98.0kg和93.2kg,分别比对照中棉29F1增产7.34%和5.91%(区试选择标准为皮棉产量比对照减产10%以下)。两年区试远达选择标准,2000年已进入山东省抗虫棉生产试验,并经山东省区试主持单位推荐,被吸收参加全国抗虫棉区域试验。
省区试提供棉样,农业部品质检测中心测试,1998年和1999年两年平均2.5%纤维跨长28.6mm,比强度20.7克/特克斯,麦克隆值4.6。并在2000年12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二、抗性表现:1999年省区试指定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植保室病池鉴定,枯萎病指8.10,黄萎病指25.7;试点调查平均枯萎病指7.1,黄萎病指8.1。为抗枯萎、耐黄萎病品种。抗虫性鉴定结果为:平均蕾铃受害率为5.74%,与抗虫杂交棉对照中棉所29F1相比,蕾铃受害减退率为29.31%,对棉铃虫的抗性好于中棉所29F1。
三、性状特性与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主茎粗壮,叶片中等大,绿色,中密茸毛。株型与长势偏向母本中棉所12号,克服了抗虫亲本抗病差、易感红叶茎枯病和早衰的缺点。植株塔型,较松散,铃中等大,椭圆形。生育期132天,株高95.6毫米,铃重5.61克。衣分39.79%,子指10.4克。该品种开花结铃较为集中,吐絮畅。与多数转Bt基因常规抗虫棉相比,其最大特点表现为,虽然衣分高,子指一般,但出苗好,前期生长较快,容易搭起丰产架子,因而在省区试中平均最终株高接近同时区试的4个杂交F1代种,丰产潜力大。
四、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于肥水较好的条件和地膜覆盖。基肥多施有机肥,4月20日左右播种,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重施花铃肥,每亩施纯氮肥10kg左右。由于转Bt基因棉对化控较为敏感,不提倡全程化控,盛花期生长偏旺时可轻化控一次,每亩缩节胺用量2.5g左右。
五、虫害防治:该品种仅高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对棉蚜、棉叶螨、棉盲蝽等仍需防治,棉铃虫严重发生时也需适当防治。一般年份,二代棉铃虫不施药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应结合防治伏蚜和棉叶螨进行兼治;棉铃虫大暴发年份,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西七里塘樊洼路8号电话:0551-5572807
(来源:《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