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肥水有利有弊趋利避害养好鱼

时间 : 2023-03-02 11:53:57 投稿人 : 千凡 点击 : 加入收藏

养鱼,自古就有“水至清则无鱼”之说。所以,养鱼追求肥水养鱼或者水肥养鱼。“肥”表示水中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表示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池塘水色经常发生变化。“瘦”表示水质清爽、透明度较好、浮游生物较少,水中的含氧量较高。

肥水有利有弊趋利避害养好鱼 | 淡水养殖

“水色”可判定水的肥度。池塘水色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褐中带绿),另一类以绿色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绿中带褐),两种都是肥型水质,但黄褐色水中所含鱼类易消化浮游生物较多,故较绿色水质好。

肥水养鱼有“利”也有“害”,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好会助养殖者养殖鱼虾成功,管理不好会害养殖者失败。只有了解肥水利弊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掌控水质调节、驾驭养鱼局面。

肥水的好处

肥水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白天水体70%以上的溶解氧是藻类制造的,白天溶解氧一般都达到8毫克/升以上,高的甚至超过15毫克/升,所以藻类生长良好的水质调节白天是不会缺氧的。白天开增氧机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增氧,而是使水体上下对流,溶解氧分布均匀,同时水体的缓缓流动是为了营造类似天然海水的环境,有利于鱼虾的生长,再者白天开增氧机也有利于藻类繁殖及水质调节稳定。

藻类有很强的自净能力。藻类一方面能够络合水体的悬浮物,使水质调节清爽洁净,藻类生长良好的水体很少看见污泥,凡是饲料台周边看见污泥的,说明藻类可能已经有问题,表明溶解氧不一定充足。另一方面,藻类是最经济的解毒剂,能够吸收、氧化、络合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适度的肥水胜过一切解毒药物,肥水时放苗既可以免放解毒药物又能够显著提高成活率。

肥水能够稳定水质调节。由于藻类在水体物质循环当中扮演着供氧、吸收、络合的重要角色,所以生长良好的藻类对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显著的缓冲、降解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水质调节指标大起大落。

肥水可以为对鱼虾提供隐蔽场所。由于虾、蟹要经过脱壳才能够生长,特别需要安全的环境,过于清澈透明的水体不适宜虾、蟹生长。肥水不但能够增加混浊度,而且透明度的降低又能够防御敌害,减弱太阳辐射,减缓温度的变化,这些对于鱼虾的安全与栖息都至关重要。

能够提供天然饵料。由于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够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进行光合作用,为对鱼虾提供天然饵料,这对于鱼虾的健康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肥水的坏处

增加晚上耗氧量,容易造成晚上缺氧。由于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够光合作用,具有植物的属性,而凡是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都具有白天产氧晚上耗氧的特点,所以肥水比不肥水的水体晚上更容易缺氧,白天藻类越浓晚上越容易缺氧。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长期保持较浓(肥)的水体、较低的透明度、较高的pH值,晚上就会长期处于缺氧或亚缺氧状态,鱼虾迟早会出问题。

污染。藻类个体很小,单个藻类眼睛是看不到的,肥水所产生藻类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生长中的藻类对水质具有显著的净化作用,另一方面老化死亡的藻类又是水质最大的污染源。大量死藻不但严重污染虾塘底质和水质,而且细菌分解死藻需要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溶解氧急剧下降,容易导致鱼虾发病死亡。

肥水容易变化,造成应激。由于藻类生长与天气、肥料、增氧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藻类每天都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向好的方面变化和向坏的方面变化。所谓坏的变化是指水色太浓(肥)或太淡,透明度太低或太高,pH值超过9.5或低于6.0以及藻类大量老化死亡。这些坏的变化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造成溶解氧降低,造成应激,导致底质、水质恶化,最后可能导致鱼虾发病死亡。

趋利避害的方法

建立优良的水色及稳定的藻相。藻类有两个特点:一是首次肥水的水色一般都是优良水色,不良水色一般都发生在养鱼过程中的中后期,即使最早出现也是在放苗之后,放苗之前是很少出现不良水色的。二是施肥次数越多,肥水时间越长,培育出来的藻相越稳定,而稳定的藻相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改变,包括消毒及中小程度的恶劣天气也很难改变。所以养殖者只要按照这两点来肥水,就能够获得好水色和稳定藻相。

肥水的方法。肥水第一步:当清塘进水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施肥肥水了,瘦塘(肥塘可以不施肥)第一次施肥肥料一定要放足,宜多不宜少,在水色既肥沃但又清爽时,说明水色已经建立,藻相已经稳定,然后就可以下苗。肥水第二步:投放鱼苗之后,视水色的变化,改为不定期追肥,即是否需要追肥包括使用什么肥料使用多少等,完全是根据透明度、pH值、天气、底质等因素综合分析来决定。水瘦了就施追肥,追肥既可以是农家肥也可以是化肥。

开启增氧机。上面说了肥水的水体晚上更容易缺氧,肥水虽然可以(白天)增氧但又(夜间)离不开氧气,所以要肥水至少在晚上要开动增氧机,而且增氧机的使用不能固定不变,因为溶解氧会随着天气及藻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增氧机的使用也要随着溶解氧的变化而变化,阴雨天、夜间、气候骤变等情况下都要开动增氧机,使溶解氧始终保持充足、稳定,只有溶解氧充足,肥水才有效果,肥水的效果才会好,水质才会稳定。

密切注意藻类变化引起溶解氧不足。在水质各要素当中藻类是最活跃的,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但并不是凡是藻类发生变化都要采取措施,真正要采取措施的只有三种情况:

一是藻类密度太浓(大),可以选择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来抑制藻类,提高透明度。也可以选择用含氯消毒剂杀灭一部分藻类,使水质变清爽。

二是藻类密度太淡(小),包括死藻(即倒藻)。可以泼洒有机酸等药物解毒,或者晚上开启增氧机或撤施增氧剂,或者补充肥源肥水。

三是藻类大量老化死亡(包括死藻,即倒藻)。如果老化的藻类数量少说明危害性不大,可以暂时不采取措施,但是如果出现泡沫和悬浮物多,饲料台周边又脏又臭,说明藻类老化严重必须采取措施。可以使用腐植酸钠或沸石粉络合吸附,或者使用有机酸解毒,或者晚上开启增氧机,或撤施增氧剂,或者补充肥源肥水。

避免藻类大量老化死亡的办法就是施追肥,少量多次,因为每施一次肥都会催生一代新的藻类,施肥次数越多藻类代数就越多,藻相也就越复杂,这样由于每一代藻类生长时间不一样老化死亡的时间也就不一样,集中或大量老化死亡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都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因为藻类变化到不良水色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是两天三天就形成的,鱼类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于持续受到应激,体质会变弱,抗病力就下降,如果采取措施力度太大或变化太快,没有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就会造成新的应激,等于反复折腾,结果往往是水色调好了但鱼也不行了,所以采取措施必须要考虑到鱼类的承受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缓冲过程,调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鱼病或挽救病鱼,而不是为了调水而调水。

肥水过程不要大起大落。肥水要考虑到其他方面,避免产生相互矛盾或造成应激。一般来说在溶解氧不足情况下,肥水之前应先增氧或者先解毒先缓冲,待情况好转之后才肥水。追肥肥水应选用化肥,不宜选用有机肥,有机肥必须用腐熟的而不能用生粪水,活菌选用厌氧菌不要选用好氧菌,不要一次性大量投入肥粪,也不要大剂量消毒、大换水,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刺激的措施,对于大量加水、消毒、泼洒生石灰、放芽孢杆菌等有可能产生应激的措施只宜在肥水之后和水质恢复之后为好。

让氨氮变害为宝。肥水离不开肥料,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氮肥,氮肥包括胺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其中酰胺态氮除了少数藻类能够直接吸收之外,大多是需要转化为胺态氮或硝态氮藻类才能吸收。水中胺态氮和硝态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溶解氧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溶解氧充足则以硝态氮为主,如果缺氧则以胺态氮为主。即使处在胺态氮状态,如果溶解氧充足,也可以通过硝化细菌作用变为硝态氮,同样即使处在硝态氮状态,如果溶解氧缺乏,也可以通过反硝化细菌作用使其中一部分还原为胺态氮,另一部分变为游离态氮,进而变为氨气逸出。

有机肥所含的氮也必须要转为胺态氮或硝态氮才能被藻类吸收,但由于转化过程需要细菌分解所以肥效比较缓慢。同时,细菌分解有机肥除了需要充足的溶解氧之外还要求水的硬度不能太低。所以,对于氨氮偏高的水体,如果施了磷肥仍然肥不起来,说明这种氮肥不是无机物状态的硝态氮或胺态氮,而是大量积累的有机质或有机肥,可以改施含钙的生石灰来提高水的硬度,但氨氮高的情况不能施用生石灰促进细菌分解转化,这样水就会逐渐肥起来了。

由于水中的胺态氮和硝态氮能够相互转化,所以水中的氮肥或直接或间接都含有铵,而铵在水中通常是两种状态,或铵根离子或非离子态氨(氨气),这些东西都是有毒的,尤其是氨气。氨气的毒性具有随着pH值和水温升高而增大的特点,所有在夏季投放鱼苗时应该尽量安排在早上或上午,因为下午或傍晚pH值和水温都比较高,以避免氨毒的危害。

增氧能够将氨气氧化为硝酸,所以增氧能够缓解毒性。虽然氨氮有害,但只要在防患与利用之间注意平衡,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只要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密切注意藻类变化,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氨氮危害是可以避免的。

水产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肥水只是这个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环节,再好的水色也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工作。养鱼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常规规程来操作,只有认认真真把鱼苗质量、鱼塘条件、季节天气、肥水、消毒、鱼病防治、增氧、营养、抗应激等方面都兼顾都做到位,养鱼才能成功。一片云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文章

  • 泥鳅养殖常见病打印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常见病打印病如何防治

    (1)病原体嗜水气单胞杆菌嗜水亚种。(2)症状与流行身体病灶浮肿、红色,成椭圆或圆形,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或病鳅肛门两侧)的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红斑,周边充血发红;严重时,肌肉溃烂,甚至露出骨骼。病鳅身体瘦弱,游动缓慢,停止摄食,直至衰弱死亡。7~9月份为主要流行季节。(3)防治方法①用五倍子,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量...

    2830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奶牛保健十大要点
    奶牛保健十大要点

    一、适时配种。育成牛生长到15~18个月龄或体重达到350公斤、生产牛产后2~3个月进行适时配种,可以提高繁殖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首先注意观察牛的发情,发情时外表兴奋,举动不安,常常爬跨其他牛,也接受其他牛的爬跨,阴门有透明黏液流出。其次告知配种员准确的发情时间(发情结束10~12小时排卵,精子在生殖道存活24小时...

    903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虹鳟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

    1、流行情况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是虹鳟鱼苗、幼鱼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是世界性鱼病,在我国流行于台湾、东北、山西、山东、甘肃和北京等地,是鱼类口岸的第一检疫对象。该病主要危害溪鳟、虹鳟、克氏鲑、银大马哈鱼、枇杷鳟、红大麻哈鱼等鱼苗和幼鱼。主要危害14~70日龄的鱼苗、鱼种,开食后2~3...

    2969 淡水养殖 虹鳟鱼 虹鳟鱼养殖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方法
  • 草鱼越冬期管理需重视
    草鱼越冬期管理需重视

    草鱼越冬多数要经过拉网、清池、集中并塘,在此过程中,草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伤害。最常见的是体表受伤,鳃部被污泥等污染等,整个越冬期草鱼的伤害很不易发现。越冬期结束后,草鱼会在一定条件下突然发病甚至死亡。防治办法:越冬初斯要对水体进行充分消毒和治虫,越冬结束后应及时对鱼体进行检查,发现病害及时处治。(来源:河南信阳市平桥区...

    1256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1、场地选择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2、池...

    1985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春放鱼种强管理
    春放鱼种强管理

    目前,正值春放鱼种的时节。为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应加强管理,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1.全池清塘消毒将池塘水尽量排干,清除杂物和过多的淤泥后充分曝晒塘底,对出现垮塌的塘基进行修整,堵塞漏洞,整平塘底,然后使用消毒药物全塘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其中以生石灰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用药方法是: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

    2140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判断鱼类的饱与饥的两大技巧
    判断鱼类的饱与饥的两大技巧

    判断鱼类饱与饥的程度对一般养殖户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据笔者多年实践只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保证鱼类的健康快速成长,还能节省鱼饲料。一、怎样判断鱼类饥饱。一看吃食时间长短。投喂后在3个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时适当增加;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

    124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冬季低温鱼类易发粘孢子虫病
    冬季低温鱼类易发粘孢子虫病

    进入冬季后,各地气温、水温下降,将迎来雨雪等气候。为养殖户在冬季低温季节对鱼类常发粘孢子虫病有所预防,下面介绍一下防治方法。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纲的一大类原虫,发现于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已有100多种,几乎每种鱼都有寄生,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为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春末夏初,秋末冬季易发生,适宜在水温8℃~25℃繁殖。...

    2896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比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 无论采用哪一种饲养方法饲养台湾泥鳅,都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一、投...

    543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自育活饵养鳜鱼
    自育活饵养鳜鱼

    去年,吴江市鳜鱼养殖面积已突破万亩。东太湖水产养殖总场六分场养鳜能手张其芳,1999年养殖鳜鱼20亩,配套池83.5亩(其中44亩搞青虾复养),鳜鱼亩产613公斤,亩效益达3163元,单纯鳜鱼亩效益超万元;2000年养鳜鱼17亩,鳜鱼亩产超过700公斤,亩均效益超过3500元。池塘条件每口池塘7--10亩,水深1.5米...

    284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八月重点防三种鱼病
    八月重点防三种鱼病

    进入炎热的八月,鱼类泛池(浮头、翻塘)、河蟹黑鳃病、甲鱼腐皮穿孔病在我省有些地方严重发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工王秀岩建议我省水产养殖户要积极进行防治。鱼类泛池(浮头、翻塘)夏季水温高,投饵量大,水中有机物多,耗氧量增加,鱼类往往因缺氧而浮头泛池,特别是炎热的夜晚或遇雷阵雨天气更容易发生。当预测到可能发生浮头或已经发生...

    1552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河蟹肝胰脏坏死“水瘪子”怎么办??
    河蟹肝胰脏坏死“水瘪子”怎么办??

    前言近段时间全国河蟹主养区,河蟹相继出现肝胰脏坏死(水瘪子)病症。某些塘口发病率高达40%,如此严重的病害对于河蟹养殖来说是相当可怕的!此病症目前发生比例多,涉及范围广(江苏兴化,高淳,苏州,安徽,湖北等主要养殖区都有发生)引发河蟹养殖行业重点关注,几大水产媒体、业界友商也陆续进行跟进。湖南坤源河蟹技术小组也在持续跟进...

    2276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

    一、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1.泥鳅身体受伤。因人工操作方法不当或不小心,造成泥鳅受伤,给病原体侵染创造了条件,从而感染疾病。2.投喂、管理不善。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也易得病。如投饵方法不合理;水质变坏或有毒、有害的水进入养殖水体;酷暑季节,没注意防暑,使泥鳅食欲减弱,体质消瘦,抗病能力降低;换水时,水温差过大等...

    2727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干瘪病防治技术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干瘪病防治技术

    1.症状:通常越冬池中鱼的放养密度较大,饲料不足导致一部分鱼因得不到足够的食料而干瘪,甚至死亡。得病的鱼身体消瘦,头大身小,体色发黑。鳃丝苍白,呈贫血现象,游动迟钝,不久陆续死亡。2.防治方法:掌握适当放养密度,加强投饲管理。...

    1011 罗非鱼养殖技术 罗非鱼 淡水养殖 罗非鱼养殖 罗非鱼养殖方法
  • 合理暂养河蟹是养殖户增加养殖效益较好的措施之一
    合理暂养河蟹是养殖户增加养殖效益较好的措施之一

    当前,正是河蟹起捕上市旺季,由于河蟹集中上市,导致河蟹价格下跌,容易导致养殖户增产不增收。为缓解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养殖户将捕捞上来的河蟹进行暂养,2-3个月以后再上市,即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方法如下:1、暂养时间:应在农历九月初九以后开始暂养。此时水温较低,河蟹活动量下降,摄食量减少。2、暂养密度:网箱暂养放养量密度要...

    1666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