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Journaloffishdisease的文章:宿主、感染因子和环境对神经坏死病毒感染澳洲鲈鱼的影响,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许多因素会影响病毒的致病机制,例如温度,病毒株,病毒剂量,感染途径等。研究表明,不少鱼类对神经坏死病毒的敏感性取决于年龄,包括黄带拟鰺,大西洋庸鲽,花狼鱼,斑马鱼和澳洲肺鱼,石斑鱼和澳洲鲈鱼则不然。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欧洲鲈鱼的NNV(神经坏死病毒)感染致死率与年龄有关。2004年,孵化后20天(20dayspost-hatch,20dph)的鲈鱼爆发的NNV感染表现出典型症状和高死亡率,而2006年,在孵化90天(90dayspost-hatch,90dph)的鲈鱼中表现出的死亡率较低,也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
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qPCR、电子显微镜、ELISA等,分析病毒剂量、鱼的年龄、NNV分离株、水温等对NNV感染澳大利亚鲈鱼的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鲈鱼组织中的病毒载量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较大的鱼体内病毒含量较低,具体数据可参见下表。此外,孵化3周后的幼年鲈鱼在水温21°C时,累积死亡率较高,而17°C时不同株的NNV感染死亡率低于10%,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组织病理学实验显示,孵化3周和孵化5周的澳洲鲈鱼出现明显的损伤,症状表现为多组织坏死,常伴有NNV感染导致的空泡化,如下图示。而孵化6周和13周的鲈鱼则未出现损伤。
qPCR检测显示,NNV在水温21℃时,检出量更高,孵化13周的澳洲鲈鱼的NNV检出量最少,且随着时间延长,所有实验组的病毒检出量逐渐减少。
随后,将孵化13周的受感染鲈鱼进行组织匀浆,将匀浆液接种SSN-1细胞评估NNV的传染性,结果显示均为阳性。临床或亚临床表现的患病鲈鱼NNV分离株在同时感染孵化24天的鲈鱼时,表现出了相似的累计死亡率和临床症状。说明,病毒感染因子对NNV感染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本研究表明,NNV感染后,仅孵化3周的澳洲鲈鱼表现出临床症状,说明幼龄鱼更易感染NNV。另外,较高的水温对幼龄鱼感染NNV会产生附加作用,但对稍微大一点的鱼并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