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丝囊霉菌、革兰氏阴性菌(尚未定论)。
2、症状:早期病鱼不吃食,鱼体发黑。病鱼漂浮在水面上,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后期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背部和躯干部溃烂。乌鳢损伤会扩大加深,造成头盖鱼软组织和硬组织坏死,露出脑部。
3、流行:为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鱼类的季节性流行病。1971年发现于日本养殖的香鱼。1971年发现于澳大利亚的灰鲻。疾病已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流行。美国的鲱鱼溃疡病与本病非常相似。已确诊有50多种鱼可感染此病。但罗非鱼、遮目鱼、鲤鱼对此病有抗性。此病大多在低水温期和大降雨后发生。
4、诊断:①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并通过组织学方法确诊。②病灶四周感染部位的肌肉压片可看到无孢子囊的丝囊霉菌的菌丝(直径1.2~3微米)。刮开损伤部位后通常可以看到霉菌、细菌并发寄生虫的症状。③确诊需进行组织病理观察。
5、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鱼,消毒池塘水,改善水质。
②鱼塘经常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类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
③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④饲料提倡营养均衡,不携带病原,尽可能消毒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等。
⑤发病时,采用外消与内服氟苯尼考、氟哌酸、强力霉素等药物同时进行,可收到较好效果。每千克鱼体重用20~40毫克,拌料投喂。
⑥鉴于此病并发症较多,建议使用“博灭”等表面活性剂,结合投喂“强克”系列药物,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