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
2、症状:早期,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无食物。有的鳃灰白色,有少量紫色,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3、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近年来淡水养鱼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此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发病鱼种类较多,特别是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等特点,最初称之为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据20世纪90年代前期统计,每年因此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0亿元左右。本病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白鲫、黄尾鲴、鲮等鱼。近年来,名优鱼类,如鳜、斑点叉尾鮰等也有病例报告,主要危害一足龄以上的鱼,但近年来已扩大到2月龄的鱼种。池塘混养中最早发病的是鲫、白鲫或鲢,随后为团头鲂和鳙,以28~32℃时为高峰。
4、诊断:①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②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③陈怀青、陆承平等首次将点酶法用于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检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并研制成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该方法敏感性高(可检出的HEC毒素的最低水平为95纳克/毫升,比溶血试验的敏感性高出40倍),重复性好,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同时检测大量样本,在3~4小时内即可得出结果。
5、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
①使用生石灰,干水清塘,水深5~7厘米,每亩用生石灰60~70千克;或用带水清塘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15天后放鱼入池。
②漂白粉:水深1米,每亩用13.5~15千克。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每立方米水用5~10克,间隔1天后放鱼入池。注意:放苗前先试水。
(2)水体消毒:全池泼洒。
①生石灰,每亩水深1米的水面用15~20千克。
②漂白粉(有效氯30%)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
③二氯异氰脲酸钠(有效氯84%)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全池泼洒“鱼菌清”。
④漂白粉精(有效氯65%)每立方米水体用0.4~0.8克。
(3)内服
①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本品10~20毫克,拌料投喂。
②土霉素。每千克鱼每天用50毫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③商品药如“强克”系列药物,拌料投喂2~4天。疗效显著。
④氨苄西林钠2克/千克鱼体重+黄芪多糖3毫升/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5天;聚维酮碘(PVP-I)20毫克/千克鱼体重+中药粉剂(板蓝根、贯众五倍子等)1.5克/千克鱼体重,连用7天。
备注:消毒药物的用法用量务必根据不同水质、不同水温、不同品种、不同体质酌情使用。推荐用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