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1,郑宝亮2,孙自军2
(1.临沂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临沂276003;2.临沂市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临沂276016)
山东省临沂市拥有水库面积达2.2万hm2,水库渔业在整个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库区周围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水库外源污染物增多,再加上由于部分水库投饵性网箱养殖的无序发展及不合理施肥等因素而造成的水质污染,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库的生态、养殖效益下滑,已对水库渔业的良性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由于水质恶化,水库大水面鱼病频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在这些病害中,细菌性败血症是对水库渔业危害最大的鱼病之一。
此外,部分供水型水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后,大量死鱼腐烂,败坏水质,生活用水会受到严重影响。笔者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防治工作,几乎每年都到水库现场处置细菌性败血症,对该病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及经验。现把水库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殖史上危害淡水鱼种类和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曾用名较多,现在统一叫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
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在我国南方的个别养殖场发生,90年代初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此病,山东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临沂市来讲,该病在200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在水库大规模发生,个别水库几乎连年发生。一般情况下,每年的7—9月份为发病高峰。当降水少,水库库容下降,水质较差时,最易发生此病。发病前期,危害鱼的种类主要有鲫鱼、鲢、鳙鱼等。病情若得不到控制时,整个水库几乎所有的鱼类都会发病。细菌性败血症的死亡率较高,一般在10%~50%之间,严重的几乎达到80%。
2发病特点
2.1病原体
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
2.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病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内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鱼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或红色混浊液体,鳃、肝、肾的颜色变淡,且成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脾、肾脏肿大,脾呈紫黄色,胆囊大,鳃缘末端腐烂等症状。
3治疗方法
水库大水面发生细菌性败血症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因此病造成的损失。
3.1捞起死鱼
细菌性败血症具有突发性、高度传染性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在正常情况下,第一天水面会有零星死鱼,大部分情况下是鲫鱼和白鲢。第二天可能就会有大量的死鱼出现。如不采取措施,大约一星期后就会达到高峰并持续很长时间。发现该病后,及时捞起死鱼是降低损失的最直接方法。把死鱼捞起后,降低了健康鱼受传染的机会,也减轻了死鱼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对供水型水库尤为重要。很多养殖户对此做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浪费人力和物力,其实不然。在发病不严重的情况下,及时捞起死鱼后,很多水库的细菌性败血症会逐渐减轻,乃至慢慢自愈。
3.2治疗措施
水库大水面发生鱼病时,一般难以治疗,细菌性败血症也不例外。水库面积小时,可以用药物治疗。当面积太大时,不能用药物治疗,以免对水环境造成药物污染,同时也有可能对水库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使渔业生产彻底不能进行。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时,鱼体上大多数都会有寄生虫寄生,同时寄生虫的叮咬也会使细菌传染更容易,导致该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所以,一般情况下,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第一步是杀灭鱼体附着及水体中的寄生虫。为了降低治疗成本,一般用菊酯类渔药。治疗此病的第二步是杀菌,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碘制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由于治疗所需的消毒剂用量一般十分巨大,为降低治疗成本,消毒剂可以用漂白粉,但要保证所使用的漂白粉的质量。当用药物治疗该鱼病时,以2m水深乘以水库面积计算水体并确定需要的渔药用量,余下的水体可以不考虑在内。
4预防措施
水库的面积一般很大,大水面养殖的鱼类发病后,治疗难度很大。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大量用药,既污染了环境,有时经济上也不合算,因此,需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法,降低此病的发生率,减少因病造成的损失。
4.1保持水库水质良好
一般情况下,鱼病的发生都与水质恶化有关。因此,保持水库水质良好是减少细菌性败血症发生的最好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库功能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水库渔业技术开发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一些水库现有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像这样水库的渔业发展应以大水面综合开发为主,即大水面投放滤食性鱼类,适当地设置一些养殖鲢、鳙鱼网箱和增殖、放流合适的优质鱼类,禁止吃食性鱼类网箱的投放。对没有供水任务的水库,确定合理的投饵性网箱的养殖规模,网箱布局占整个水库的面积不超过1/300,以网箱养殖鱼类带动网箱外大水面水体的养殖效益的提高,同时大水面放流、增殖优质鱼类。此外,若以施肥的方式培肥水库水质养殖鲢、鳙鱼,需投生物肥,而不是把化肥、农家肥直接投入到水体中,以免对水体造成污染。投生物肥时,也需要确定合适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水库水质良好。因此,无论采取哪一种养殖方式,都应该是健康、生态养殖,以不牺牲水库生态环境为代价,保证水库水质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2保证投放鱼种质量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该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为条件致病菌。尽管水质恶化是主要诱因,但在投放鱼种时从外地传入病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临沂市水库众多,每年都会大量投放鱼种,而本地很难满足,大部分鱼种都需要从外地购入,这样就使得致病菌传入的风险大增。大规模购进苗种时,需要考察提供苗种的养殖场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及信用等级,不从疑似疫区购买鱼种。坚持鱼种入库前的药浴消毒制度,降低致病菌及寄生虫的传入。同时加强对投放鱼种的防疫和检疫,做到投放水库的鱼种规格整齐、游动活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4.3适时捕捞商品鱼
现在大部分水库都由个人承包经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承包户的最终目标。所以,很多水库的鱼产量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无论水质好坏,水库的养殖鱼类库存量在生长期中会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然而,当水库水质较差,水库中存鱼量较多时,为细菌性败血症的大规模暴发创作了条件。因此,适时对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进行捕捞,降低水库中的存鱼密度,对减少鱼病的发生极为有利。
4.4加强鱼病防治体系建设
鱼病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加强防治体系建设。一是防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机构,配备仪器设备,满足水库水域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水生动物防疫防治等工作需要。二是病害测报网络建设。建立县、乡、水库养殖区三级水产病害预报防控体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养殖水环境及养殖品种生理状况不能进行常规的监测和检测,等到发现鱼病时,鱼病的危害发生程度往往已十分严重,大多错过最佳鱼病治疗时期,造成鱼病治疗难度加大,治疗鱼病所需的药物花费增加,因鱼病造成的损失难以避免。特别对水库大水面细菌性败血症更是因此,及早发现鱼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损失的最好方法。三是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研究。细菌性败血症危害大,流行面广,水库大水面发生该病时,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所选的药物对水库环境污染严重,并且费用较高,需要采取新的治疗方法,加强对该病的治疗技术研究刻不容缓。平时在预防和治疗鱼病时,需对症下药,尽量减少用药量。同时,进行致病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筛选有效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合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