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又名江颡、嘎芽子、盎斯鱼,为温水性鱼类,适应性较强,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优良水产品。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生存温度0-3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2--27℃,水体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4,水中适宜溶氧量为3毫克/升以上。在自然条件下,刚出膜3--4天的仔鱼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在苗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及其他水生昆虫为饵,人工养殖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也可饲喂配合饲料。黄颡鱼雌性2龄、雄性3龄性成熟,水温24-26℃时为繁殖期,怀卵量为每尾4500-5000粒,属粘、沉性卵,受精卵在水温25℃左右的条件下经72小时左右孵出仔鱼。
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单养和混养2种:
1、单养。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面积1-3亩、水深1--1.5米的池塘,安装好进、出水口栅栏,清淤消毒后,每亩水面放尾重10-20克的黄颡鱼鱼种3000尾左右。投喂切碎的蚯蚓、新鲜蚌肉、小鱼、小虾等饵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左右。夏秋季高温时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3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为防止鱼病,鱼种下塘前必须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用2%--4%食盐水浸洗鱼种4-5分钟,饲养期间每10-20天用生石灰和强氯精等药物轮换全池泼洒1次。单养亩产量可达500千克左右。
2、混养。在网围、池塘等主养四大家鱼的水面,或主养罗非鱼、蟹、鳖等特种水产的池塘中,每亩套放尾重10-20克的黄颡鱼种100尾左右。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前提下,每亩可获尾重200克左右的商品黄颡鱼10-15千克。混养黄颡鱼不仅可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小野杂鱼虾的数量,提高主养品种的产量,还可有效地控制家鱼的锚头鳋等寄生虫性疾病。
(摘自《安徽农业》200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