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由环境条件(如水中盐分低、水温低等)及营养障碍(缺乏某种维生素)所引起的生理障碍。特别在冬天,鳗鱼池pH都较高,pH在9.5以上的占发病鱼池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存在于水中的微量锌和铜可使鳗鱼出现类似鳃肾炎的症状(但在实际上,养鳗池这种现象的可能性较小)。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由寄生物引起,有人从病鱼体上分离到病毒。
(二)流行情况
疾病于9月开始,翌年1-3月最盛,5-6月结束;发病越早,危害越大。日本于1969年以来曾多次发生,死亡率高达95%以上。我国也有发生。
(三)症状
疾病早期外表无异常,接着鳗鱼日益消瘦,从腹部中央到肛门处出现凹陷,肋骨在体表明显可见,整个肝稍微凸出;随着病情发展,胸鳍、臀鳍及肛门都发红,鳃上长水霉。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肿胀,鳃上皮细胞增生,发病初期,鳃小片肥厚、歪曲,部分粘连;病情加剧时,鳃小片全部粘连,鳃丝棍棒状,鳃的顶端甚至变成白色、腐烂,鳃一般呈暗红色,有的出血。肾小球出现滴状蛋白样物质,肿大,上皮细胞剥离,肾小囊内出现蛋白样物质,肾小球崩解,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混浊肿胀,滴状玻璃样变;血液中氯离子浓度显著降低,正常鱼的氯离子浓度为115-125毫摩尔/升,病鱼降到80以下,病情严重的只有20-40;病鱼心跳缓慢,血液循环差,血液浓缩,因此血细胞容量、血色素、血浆蛋白、血糖等含量反升高。
(四)预防措施
病因不明,故尚无很理想的防治方法。现在采用的预防措施有:
(1)夏季发生的病应及早治疗。
(2)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3)尽可能减少冬季停食天数。
(4)定期换水,冬末春初微囊藻常大量繁殖,pH9-11时易发病,应换水,保持pH在7-8。
(5)水温10-20℃时,定期遍洒抗水霉的药。
(6)停止吃食后,应洒少量岩盐,使水中含盐量达0.5%-0.7%。
(7)从严冬到春天,不拉网,不搬运。
(五)治疗方法
疾病早期泼洒岩盐,每立方米水体中放5-7千克盐,效果良好,70%-80%可治愈。排除1/3池水,注入等量海水也有效。鳃及血液的异常,均可在治疗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肾脏的病变恢复较慢,需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池里泼洒岩盐后,会引起池水、底质恶化,又会导致红点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十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