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鳃腺炎病是一类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有效治疗难的灾害性疾病。此病始发时,死亡的个体数量少,多伴有腐皮、穿孔、瘦弱等明显症状,并常与水质恶化、急性肠胃炎、强烈的应激反应并发,极易误诊。该病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控制,对甲鱼以后的生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最近华南地区普降暴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极易使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生鳃腺炎并发症。因此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该病的发生或蔓延。
一、病因
一般认为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的综合性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并存在类呼肠弧病毒、类腺病毒等病毒的可能。这些病菌经受伤的体表感染鳃状组织,产生肠毒素及溶血素破坏、感染胃肠道壁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广泛的系统性的组织器官感染和坏死。
该病常年发生,尤以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天气多变、多雨季节时较多,多见于幼鳖,其次为成鳖、亲鳖、稚鳖。
二、主要症状
病体腹甲有红斑,口鼻出血,鳖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腹面两侧有红肿现象;眼呈浑浊而失明,但体表光滑;鳃腺有纤毛状突起,严重出血、糜烂,呈溃疡性病灶;内脏充血,体腔有腹水;病鳖因水肿而导致行动迟缓,在食台、晒台或陆地伸颈死亡。
三、预防措施
坚持生态预防为主,使用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联合防治方法,辅之以水体消毒和补充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1、把好苗种质量关
坚持自繁自育,杜绝疫病传染源。选购鳖苗时,应选择种质纯真、体质健壮、个体活跃、体型较大和无伤无病的第一、第二类鳖苗,尽量不进未经海关动检部门检疫的境外鳖苗。
2、控制放养密度、提高放养规格
放养前及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之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把握饲料质量
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颗粒大小适宜。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定。
4、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防范隔离工作。工具及时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脚、鞋也应适当消毒,谢绝无关或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
5、无法治疗的病鳖及死鳖应及时掩埋或焚毁,防止病菌的扩散及对养殖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6、做好水质调控
(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0,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保持一定的溶氧,养殖中常用充气增氧或适时抛散颗粒氧等方法提高水中的DO,同时可有效地降低水体中有害气体含量与氧化有机物质。
(2)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水质,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EM原露、宝渔安、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注水换水是调节水质的物理方法,频繁换水容易造成甲鱼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换水应以适当添加水为主,切忌大排大灌。
6、药物预防
(1)持每半月左右使用0.3~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或15~40毫克/升的生石灰对池塘水体消毒处理1次。
(2)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适量使用板兰根、黄芩、黄芪、连翘、穿心莲、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等中草药煎水拌料投喂,每种中草药的使用量一般为5~10克/100公斤鳖重。同时在饲料中交替添加产酶益生素、维生素C、强生素、免疫多糖、氟苯尼考及福乐兴、草本鳖宝、病毒星等中草药制剂,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四、治疗措施
(1)首先采用二溴海因、季胺盐碘制剂或三氯异腈尿酸等对鳖池进行水体消毒。
(2)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在饲料中及时添加草本鳖宝、病毒星等中草药和复方新诺明、病毒灵抗病毒药,疗程5~7天。若病情严重,再喂一个疗程。同时每100公斤鳖重投喂板兰根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20克、黄芪15克、柴胡12克、仙鹤草12克、甘草8克等中草药的煎水汤液,连续6~8天。每次中草药可煎水2~3次,1次投喂1餐。中草药汤液可在西药喂完后投喂也可与西药同时拌料投喂。
(3)病情稳定后,饲料内再添加产酶益生素和强生素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如甘草多糖、VC、葡聚糖等),时间10~15天或更长,以增强鳖的抵抗力。
(4)水体消毒后3~4天,及时加注新水和泼洒宝渔安、活水宝(芽孢杆菌)、EM原露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培养和调节水质,保持水体内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平衡。
在甲鱼养殖进程中,完善防病体系,加强疾病的防治力度,同时加强对水体的调控,投喂优质饵料,定期补充一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性补充剂,对甲鱼鳃腺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控制和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