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鱼种越冬如何降低死亡率

时间 : 2023-01-26 20:42:07 投稿人 : Hudson 点击 : 加入收藏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与鱼的生长密切相关。冬季,水温下降,鱼也随之进入越冬状态。水温降至10℃左右时,鱼类开始减食直至深冬时节完全停食(有地区差异),至来年三四月解冻,这一段时间称之为越冬期。

鱼种越冬如何降低死亡率 | 淡水养殖

在鱼种越冬期间,总有“死鱼”情况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水产苗种在越冬期间,一般死亡率(损耗率)达到5%~10%之间,但有的死亡率(损耗率)高达30%以上,甚至越冬存活率为0,对渔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与鱼种本身的状况、养殖水体状况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冬季来临时,水温降至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以下时,大多数养殖鱼类停止摄食,部分鱼的摄食强度也会急剧下降。在食物匮乏或停食的情况下鱼类只能消耗机体自身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几乎所有越冬饥饿鱼类都出现体重的显着下降的情况。在静水越冬池中,滤食性鱼类(比如白鲢)在越冬后体重仍然略有增加,而吞食性鱼类(比如鲤鱼)越冬后体重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天然饵料的存在与否有关。相近规格的鱼类,草鱼种减重率偏大,鲤鱼较小;同种鱼类,规格小的减重率偏大。

鱼体消耗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取食和消化状况,同时还要看其代谢强度(耗氧量)的大小。耗氧量与鱼的种类、规格、运动情况以及水温等因素有关。不同种类的鱼对低温和低氧的适应力是不同的,多数鲤科和鲑科鱼类在0.5℃以下会冻伤,小于0.2℃时开始死亡;鲈形目鱼类长期在水温低于7℃的水中可能会有死亡。

鱼本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好坏是越冬成活率的关键。在低温情况下,肌肉中的脂肪是被消耗的主要能量源。因此,肥满度低、前期脂肪沉积不足等引起养殖鱼类体质差会出现越冬障碍。鱼体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和病原之间的博弈。在越冬期间,最容易出现因拉网后鱼体机械损伤而继发感染水霉以及寄生虫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越冬时养殖水体状况:如果养殖水位太低,水体的保温能力就差,因此,提倡深水越冬较好;一般而言,相对于淡水鱼而言,海水鱼对低温更敏感,可能是海水鱼类越冬的第一限制性因子。

池塘本身情况:新挖池塘的水不肥,产氧能力就差一些;老化池塘有机物多,耗氧也大,皆会引起水体缺氧或溶氧不足。连续阴天和下雪天均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中溶氧较低;放养密度过大或者野杂鱼过多、耗氧过大等都会大大提高水体欠氧或缺氧的可能。

水体光照度:不同的冰类型对冰下光照度有影响:明冰透光率30%以上,乌冰10%左右,雪覆盖750px厚的冰下透光率不足1%。因此,下雪以及水面被冰覆盖均会影响水体光照度,进而降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相较浮游植物含量较多的水体而言,含浮游动物较多的水体更易出现缺氧死亡。

如果在越冬前未加强鱼的营养或者停食过早(普遍现象),使鱼不能达到适宜的肥满度,不具备良好的体质基础,从而不能为越冬提供较为坚固的体能充实的防线;另一方面,拉网不慎后鱼体机械损伤不及时处理(普遍现象)或者未定期杀虫,也会引发水霉和寄生虫相关疾病的发生。

在水温方面,没有保持较高的水位、换水时忽略温差高于3℃、在不适当时间时开启增氧机等均可能降低水温,导致鱼体被冻伤或冻死。

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鱼儿饥饿对于体重的影响要大于低温,在越冬期间持续或间断性摄食的鱼类体重有所增加,而没有喂食的鱼类体重显着减少,说明冬季鱼体重的下降更多是受到饥饿的影响。

相比较饥饿而言,温度对越冬鱼类体重的影响表现在,冬季还可摄食的鱼,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的转化效率上,不管是连续投喂还是间断性投喂,鱼类冬天的饵料转化率都很低。

另有研究表明:肥满度的变化与鱼体体重的变化非常相似,越冬期间肥满度不断减小,并且在越冬初期的紧张期和适应期尤为显着,但在此后的越冬过程中,并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在越冬期间,鱼体体重的变化在越冬初期下降最明显,越冬后期下降趋势放缓。

鱼体机体组成的变化:鱼类越冬的适应过程表现在鱼体组成的变化为在越冬结束时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上升,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和糖原显著减少,肌肉和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鱼体脂肪酸的不饱和性增高。

由于越冬期间鱼体停食或减食且体内能源物质不断消耗,使饥饿鱼体代谢的一些内源性物质被水取代,导致含水量和灰分含量逐渐上升。鱼的肌肉水分含量随越冬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越冬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一些营养物质被消耗。

越冬期间,鱼类动用机体贮存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作为主要贮能物质的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在越冬过程中将会不同程度地被消耗。在越冬开始的过程中,温度这个因子的变化对鱼体施加了影响,从而改变了其代谢水平,尤其在初期,鱼类为了应对并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将会加大能量的消耗,因此相应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越冬过程中,鱼类在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压力下,在初期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此后只能不断通过消耗鱼体自身储存的脂肪、糖原、蛋白质等能源物质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

水质和水深

在北方应尽量保证越冬池不冻水层在1米(1.5米最好)以上。由于越冬池在长期的封冻期中,池水可能有渗漏,因此,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变化,及时采取补水措施,使越冬池水保持在一定水深的范围之内;在南方,水的深度也要在1米以上,促使水体自身产生“冷热分层”,以宜于鱼儿自动寻觅在“热”层水体中过冬。

鱼类越冬用水不宜全部使用原塘老水,也不宜全部使用新水(因新水一般较瘦没有肥度),最好的办法是老水+新水,水中保持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水(冰)下光合作用,补充水中一定的氧气,还可以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死亡的主要原因

鱼体质差:通常规格大的鱼苗(种)和体质好的苗种,越冬成活率就高。体质弱的苗种本身含脂肪和蛋白量均低下,不足以支撑越冬期间的体能消耗,难以在漫长越冬期蓄积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常因身体衰弱而死亡。特别是因管理不善或者气候暴寒而加大体能消耗所造成的体质亏虚,导致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染病机会增加,因此就会引起鱼的死亡。

鱼病:如果苗种场捕网技术不精或者网具粗糙,会造成苗种受伤(机械损伤)或者体质不佳,在越冬期间常会感染水霉、竖鳞病或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等寄生虫,某些病毒性鱼病,如鲤春病等在冬末、初春时亦有发生。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尤以春季融冰前后其发病率较高。

越冬鱼池中对苗种危害较大的是小三毛金藻。小三毛金藻是冷水性藻类,大量繁殖就会产生毒素,使苗种出现类似浮头症状,常使鱼种大批死亡。

缺氧:因缺氧造成越冬死鱼的现象也有出现,其原因大致有: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透光性差;水体清瘦、缺肥;浮游动物过多;水质过肥、水质老化坏水;水位太浅等。

低温:在越冬水体过浅时,当水温降至0.5℃~0.2℃时,鱼体就可能会冻伤乃至冻死,体质虚弱的鱼更不耐低温。

管理不善:管理不善而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和不懂技术。比如,越冬前停食过早,造成越冬后期的鱼体消瘦而死亡;越冬水体水质差,水位浅;拉网操作受伤、感染鱼病造成死亡等。

降低死亡率措施

苗种越冬池的选择,苗种越冬池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处、保水性能好的池塘作为越冬池。背北向南和不是风口的池塘更利于增强保温性能。池塘土质要保水保肥性能好,塘底最好是粘性土质,严重漏水的池塘不要作为越冬池使用。

强化秋季培育,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耐寒耐低氧能力强,死亡率低一些。一般越冬苗种规格在10厘米(3寸)左右即可。在秋季时,鱼类摄食量大应加强饲料投喂,在越冬以前促进脂肪积累以应对越冬期消耗。故在越冬前要多投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精饲料,还可添加玉米粉等能量饲料,增强苗种体质,培育强健的鱼(苗)种越冬以减少损失。在现实中,恰恰有些养鱼户以为越冬前鱼儿不肯长了,喂料划不来,就提前断料,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停食过早,这样的鱼儿往往在开春后会出现“蛇头刷尾巴”的低质弱鱼,成活率很低,更不耐长途运输。

为保证鱼种安全越冬,必须在秋季强化培育,以鲢、鳙为主的池塘要看水施肥,还可适当投喂精料;以草鱼为主的池塘可先投喂浮萍、草料等青料,然后投喂精饲料,保证鱼种膘肥体壮,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同时注意肥水越冬。

入池消毒,鱼种入池时,用1%~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5分钟~20分钟,或用1ppm漂白粉水洗浴10分钟~20分钟。在并塘前,最好对越冬池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发现有小三毛金藻的,应向池塘灌注新水后,用0.7ppm~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在入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细心操作,避免鱼体碰伤、擦伤或压伤。

适时适度投放苗种,越冬池的投放,应随面积、水深、溶氧量及品种、规格、池塘条件酌情考虑。投放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鱼体消耗大,过晚水温低,易冻伤而发生水霉病和赤皮病。一般应选择在水温8℃~10℃及以上时的晴天进行,6℃以下不宜放鱼,操作要小心,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鱼种规格要求尽量大小一致,每亩水面可投放4万~5万尾苗种。

培肥水质越冬,在越冬前将越冬池内注入呈绿色(有较多的浮游植物)的肥水,或在越冬池塘里施入化肥培育浮游植物,尽量肥水过冬。

鱼种保膘,鱼种越冬时期,在暖和天气时鱼类仍要(需)摄食,故越冬池塘应适量投喂些含蛋白质更高的(还要喂更好的)适口饵料,以满足越冬鱼种少量摄食的(营养)需要。如果鱼体积存的营养物质少,不够越冬期的消耗,会因衰弱死亡,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水质变坏也会引起死鱼。

越冬期间,适时适量投喂适口饵料,可使越冬鱼种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不投饵的成活率一般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或者为0。

做好鱼病防治工作,越冬期间,鱼种易患打印病、水霉病、三毛金藻、口丝虫病和科管虫病等,所以鱼种下塘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剂浸洗鱼体。在有可能发生病情的情况下应投入生石灰或其他药物以防鱼病发生,冬天的鱼病只要一经暴发,大多数情况下不容易治愈。

在遇有严寒时,可以在池角堆放一定的干草或草料沤水,鱼儿可以在此抵御寒冷并有一定的水生饵料供鱼摄食。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文章

  • 史氏鲟人工繁殖技术之亲鱼的采捕与暂养
    史氏鲟人工繁殖技术之亲鱼的采捕与暂养

    (一)亲鱼的选择1.雌、雄亲鱼的鉴别在非繁殖季节,雌、雄亲鱼无明显差异。在繁殖季节,雌、雄亲鱼体征有所不同,但无婚姻色或追星之类的副性征。所不同的是,性成熟欲产的雌亲鱼,体瘦、吻尖、骨板尖、体表黏液多、腹壁薄、腹部大且柔软富有弹性。成熟的雄亲鱼较易选择,可将鱼体背、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生殖孔,有少许精液流出。雌...

    382 鲟鱼 淡水养殖 鲟鱼养殖方法 鲟鱼养殖 鲟鱼养殖技术
  • 夏秋鱼池水质管理“八防”
    夏秋鱼池水质管理“八防”

    夏秋季节是鱼生长的旺季,这一时期池塘养殖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的养殖收成,要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管理好池塘水质至关重要。防鱼池缺氧夏秋季节,各类水生动物的新陈代谢较快,鱼池的耗氧量也比较大,加上池塘内的肥料及有机质的分解,易引起池鱼缺氧,应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或定期换水。防鱼浮头高温天气,气压降低,池鱼易“浮头”,应...

    2138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一例河蟹顶壳及脱壳不遂的处理方案
    一例河蟹顶壳及脱壳不遂的处理方案

    1.1池塘基本情况地点:高淳砖墙镇;时间:5月23日~5月25日;塘口:42亩河蟹池,水深60公分。当时气温:普遍在19~31度之间症状:塘里水质较混、河蟹普遍出现顶壳,严重的脱壳不遂死亡,亩死亡约7只/天,亚硝酸和PH过高,肝出黄水。1.2分析原因1、苗种问题,苗种活力较差,2、气候原因,这段时间有近2个月未下雨,水...

    1783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黄鳝的地方种群特征与养殖效果
    黄鳝的地方种群特征与养殖效果

    黄鳝既是名优水产品,又是高级滋补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8.8%,并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黄鳝在国内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老少咸宜,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看好。发展黄鳝的人工养殖,首先要有好的鳝种。从目前各地养殖的鳝种来源看,黄鳝至少有3~6个地方种群。而这些种群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

    2038 淡水养殖 黄鳝 黄鳝养殖 黄鳝养殖技术 黄鳝养殖方法
  • 成鱼生长旺季的饲养管理要点
    成鱼生长旺季的饲养管理要点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鱼类进入生长旺季,尤其是6―9月为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季节,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其主要措施有:一、投足饵料饵料以精料为主,青料为辅。精料有全价颗粒饲料、豆饼、菜饼、麦麸、米糠等。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重量的5%一8%。为提高饵料利用率,日投饵次数一般4次。饵料要求新鲜、无霉变、不变质,适...

    2907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黄颡鱼养殖之鳋病防治技术
    黄颡鱼养殖之鳋病防治技术

    鳋病(ErgasiliasiSofPseudobagrusfulvidraco)[病因]病原体为固着鳋(Ergasilusanchoratus)。[症状]观察发病鱼的鳃部,肉眼可见或多或少的小白点散布在鱼的鳃瓣上,并常夹着点状出血,大量寄生时,鳃丝失去红色而变得苍白,部分鳃小片变形,甚至断裂呈缺陷。[流行及危害]发病季...

    1317 黄颡鱼 黄颡鱼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黄颡鱼养殖 黄颡鱼养殖方法
  • 黄鳝养殖之围网养殖技术
    黄鳝养殖之围网养殖技术

    围网养鳝,是在稻田或地势较平坦的浅水中,用网片围成一定的养殖范围进行养鳝。它适宜于大范围、大规模的黄鳝养殖生产,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半人工、半野生的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省工、省投资,每1000平方米面积,当年投放500公斤鳝种,翌年10月便可收获商品鳝2000~3000公斤。按低等产量、中等售价计算,并减去所有成本,2年...

    2312 淡水养殖 黄鳝 黄鳝养殖 黄鳝养殖技术 黄鳝养殖方法
  • 水灾后网箱养殖黄鳝七大管理措施
    水灾后网箱养殖黄鳝七大管理措施

    一是及时修补塘提:大水退后,如发现原有的塘堤被大水冲塌,应及时修补,保证网箱养鳝正常水位,以免影响日后正常网箱养殖生产。二是全面检查网箱:首先,对养殖设置的网箱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观察网箱被水冲位移的位置和网衣受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纠正或修补。三是清洗网衣:大水过后,应对网箱养鳝池塘的漂浮异物全面彻底清理,对...

    1340 淡水养殖 黄鳝 黄鳝养殖 黄鳝养殖技术 黄鳝养殖方法
  • 葡萄花后管理莫放松
    葡萄花后管理莫放松

    用药花后立即喷1次药,要做到喷雾均匀周到,以后间隔7~10天用药1次。套袋前,在全园用药的基础上还要对果穗用“宝路”加“富力库”处理1~2次,药液干后套袋。整形在花穗上留10~12片叶摘心,生长旺盛的树可在花后10天喷施1次200~300倍的PBO,以控制新梢生长,促进果实膨大。并疏除果穗上的小粒、畸形粒。膨大果粒长至...

    1384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春季饲养金鱼的水质控制
    春季饲养金鱼的水质控制

    经过漫长的低温和缺乏阳光的冬季室内饲养之后,金鱼体质较弱,春分前后开始移至室外露天饲养,鱼群的换水需格外小心轻捷。通常每天换水1次,也可酌情隔日1次,每次换水量掌握在全部水量的10%左右。此时水温较低,水中溶氧量大,金鱼食量尚小,鱼体耗氧率低,少量换水已能满足金鱼生活之需要。早春后期,随气温上升,金鱼的食量开始增加,活...

    262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怎么养黄颡鱼才能赚钱高产?
    怎么养黄颡鱼才能赚钱高产?

    一、认识黄颡鱼:1、黄颡鱼的形体及药用价值:(1)形体: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戈牙昂公咯鱼嘎鱼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英文名:Yellowcatfish。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

    392 黄颡鱼 黄颡鱼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黄颡鱼养殖 黄颡鱼养殖方法
  • 关于甲鱼腮腺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关于甲鱼腮腺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甲鱼腮腺炎又名鳖腮腺炎、鳖出血性败血症、鳖出血病,病原是一种无膜的球状病毒,甲鱼腮腺炎病症表现为甲鱼全身浮肿,颈部肿胀严重,背甲和腹甲有点状或斑块出血,口鼻处流出血沫,腮腺灰白溃烂,腹腔和胸腔有血块或腮腺呈红色,小肠内有的有水样充血、有的没有。发病甲鱼起先表现为不安反应迟缓,头向后仰起,口鼻喷水,在水面上直立拍水行走。...

    2325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 螃蟹养殖-如何区别黄蟹和绿蟹
    螃蟹养殖-如何区别黄蟹和绿蟹

    什么叫黄蟹?什么叫绿蟹?两者如何区别?第二年未达到成熟蜕壳前的蟹种,因其背壳呈土黄或灰黄色,通常称其为黄蟹。黄蟹的性腺尚处在初级阶段,性腺小而肝脏大,肝脏部分的重量比性腺重20~30倍。在长江中上游,每年8~9月,二龄河蟹先后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蜕壳(又称成熟蜕壳),即进入成蟹阶段。其头胸甲长度和宽度不再增长,仅作肌肉和...

    659 螃蟹 淡水养殖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方法
  • 高温季节台湾泥鳅养殖管理技巧介绍
    高温季节台湾泥鳅养殖管理技巧介绍

    近日,广州市五龙岗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聪到该公司江门泥鳅养殖户谭老板的鱼塘做现场回访及技术跟踪工作。据谭老板介绍:他是2014年6月4日从广州市五龙岗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购进台湾泥鳅苗23万(规格2850尾/斤)。全程使用江海区安润农牧有限公司赖远军提供的产品培水及保健,并且投喂优质南美白对虾饲料。当天现场打样称重,...

    1218 泥鳅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泥鳅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方法
  • 甲鱼越冬并塘技术要点
    甲鱼越冬并塘技术要点

    甲鱼越冬并塘宜在每年的10-11月进行。甲鱼并塘应掌握如下技术要点。一、调整越冬塘的底质和水质。甲鱼越冬池塘最好位于安静、向阳处。⑴改良底质。投放甲鱼前,每亩池塘施用生石灰70-80公斤。底质为泥沙层或软泥层,厚度保留20-30厘米,甲鱼投放后即钻入池底泥沙中,避免冻伤。⑵调整水质。一般水位保持2米,水质肥、活、爽,水...

    2723 养殖技术 种植资料 农业技术 种植教程 养殖教学 农业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