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是一味常用中药,功能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积聚、妇女闭经、干血成痨、跌打损伤、目赤痛、云翳等。近年来,随着水蛭临床运用的拓展和农药对水蛭生长环境造成的破坏,其价格一直稳中有升。
养殖优势是: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80-90多元/斤,2015年塘口价];利润空间大;养殖周期短[5月底6月初——9月份就可以上市],基本上3-5个月;条件要求低;死活都值钱[区别于其他水产品的最大优点,死亡的水蛭体内的有效成分仍非常稳定]。
作为中药材开发3种:宽体金线蛭[不吸血,生长快,个体大,国内大量养殖,加工后可食用],日本医蛭[吸血,个体小,活体用,微创手术,吸出淤血],菲牛蛭[吸血,高产,广东、福建等地养殖,国外养殖多]。
目前人工养殖的是“宽体金钱蛭”,长约6~12cm,体略呈纺缍形,扁平而肥壮,背面通常为青绿色,有五条黑色间杂的环行条纹。该品种形体大、产卵率高、生长快,适于人工养殖。从13年开始价格持续走高,加工有两种[矾货:明矾处理后,干了的货;水货又称清水掉干货:线和尼龙穿起来晒干]
1、生长与繁殖
[1]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为3-5个月,便可上市,有两个快速生长期[6—7月,9月],8月到泥里,生长缓慢;
[2]饵料主要摄食螺类[田螺],蚯蚓,鱼,青蛙,禽畜等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还会添加米糠等
[3]水蛭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水蛭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水蛭的适宜生长水温是10-35℃,最适生长水温25℃。在25-30℃,生长最快;2—lO℃是它的适宜休眠温度。
[4]水蛭要求水和土壤中性偏酸,pH值6.5-7之间,肥水透明度在 20-30厘米。水土碱性不能过强。对水源要求不严,在污水中也能生长。
[5]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外生殖器雄性在第11节,雌性在第12节。繁殖期标志:生殖带会变黄,黄色越明显,越快产茧,产茧后黄色褪去。3~4月产卵,一般产卵莹1~4个,每个卵莹可繁殖60~80条幼蛭,夏季是其繁殖旺季,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4~10月,水蛭卵莹外呈海绵状,多产在半湿不干的沃土中,因此饲养水蛭的水田、水池不宜大、深,雨天要注意排水,水位不要浸过土面,否则卵易死。
[6]有脱皮习性,与生长没有直接关系
[7]江苏地区4月中下旬产茧[2-3cm,棕红色,有白色泡沫],5月底出苗。每条水蛭产2-3个茧,最多5个,最多70-80条/茧。苗的数量与茧的大小有关。小苗养殖期需要附着基。
2、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1]产茧床制作:宽2米,长根据具体情况,无水或少量水,泥土略成块状。
[2]亲本放入床内,放少量水,上面覆盖遮蔽物。
[3]挖茧,回收亲本,4月产茧。
[4]室内孵化:泡沫箱;无明显卵膜,孵化过程中就可以吃外面食物,小苗发育成熟,用水刺激就可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