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季节,昼夜温差大,鱼类因生理因素适应不了水环境急剧变化极易暴发鱼病,应积极采取综合预防,加强管理,减少损失。
1、水质管理
随着池载量、投喂量、鱼类排泄物的增加,以及水体中有机质的累积,PH值降低,耗氧量相对增加,同时有毒有害气体增多,加速水质老化,容易引起缺氧。白露前后应及时换水,泼洒生石灰水调节pH值(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尽量控制水位,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预防缺氧可采取换水、冲水、机械增氧,应急性增氧可使用增氧剂来解决。
2、饲料管理
投喂优质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28%,可适当增加投喂量,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投饵,早晚可多投些,中午少投些,经常检查有无残饵并及时捞除,防止沉积池底,败坏水质,引发病害。投饵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坚持“四定”方法,保证鱼能够吃足吃好,投喂的饲料不霉烂变质、营养全面、适口性好,能满足鱼类生长的营养需求,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水产多维、免疫多糖、大蒜(素)、EM菌等以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日常管理
加强早晚巡塘,查看鱼类的生长活动情况,做好防逃、防盗工作以及防止野鸟等敌害侵袭,检查电力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一些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捕捞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的密度,促进池鱼健康生长。
4、病害预防
常规鱼在此阶段易发生中华鳋、锚头鳋、暴发性出血病,按照“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预防工作:①做好饵料、食场消毒工作,并及时清除残饵;②对细菌性鱼病可定期全池泼洒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进行预防;③定期使用杀虫药物全池泼洒以防治寄生虫病;④在饵料中添加中草药和抗生素进行投喂,预防肠炎病;⑤拉网过后进行鱼体消毒,防止鱼损伤后感染;⑥一旦发生病害,尽早采取措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