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底的目的:
鱼(虾)塘底质的重要性无须多讲,现时特别对于养殖量大的塘,对底质要求较高,而底部环境又是病原体(寄生虫)的重要滋生场所。
1.定期底部的消毒,控制病原菌、寄生虫卵的数量。
2.氧化底层有机质,打破固液胶体状态,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减少耗氧,改善环境。
3.加速底泥的物质转化,底泥也是肥水物质(尤其是土塘)。
4.去除胶膜池(虾)的菌膜,从轻微时开始处理。实践经验是,越后期滑底越严重,再去处理效果都不理想,问题前置处理(病从浅中医),包括料台上的滋生物,增氧绳的滋生物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鱼(虾)塘塘底分类:
1.泥底(土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但无法排污,要定期定时改底,鱼虾塘以这种模式较为普遍。
2.沙底(膜池铺沙),多数由大高位池(4~5亩)改造而成。水比较稳定,排污条件有限,适当改底,特点产量一般,养大虾比较好;
3.膜底(高位池),排污快,换水条件好(1-2亩水面),按需求改底(底、料台情况),特点产量高。
鱼(虾)塘塘改底遵循原理:
1.物质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稳定的水体,需要物质循环的平衡,多出的物质要有出路,各种元素消耗后需要补充。各种常量元素(K、N、Ca、Mg、C….)微量元素,投入与产出平衡(排污与转化)
2.增氧条件,增氧配置条件,增氧设备能够将氧气送达底部,氧化底质。
3.改底只是一个环节。综合考虑投入物质的出路。氧化底层,防止底层有机物耗氧,氧化后的有机质也可以肥水。
4.氧化底膜,防止菌膜的产生,预防滑底、生青苔。
改底产品的使用:
使用原则:以便宜为原则,成本(价格)从低到高同时根据具体要求使用。
1.氯制剂:强氧精粒、二氧化氧粒、溴氯海因粒、二溴海因粒、高碘酸钾(正常生产都可使用)。
2.表面活性剂(底健康) :季胺盐类产品(用于菌膜初期效果好),适于预防性改底,刺激性少。
3.强氧化剂:过硫酸氧钾,高铁酸钾(刺激性小,适合高风险处理)。
4.高聚合物:吸附剂,有聚毒作用,要结合氧化,高位池排污好用后可直接用后排出。
5.生物底改:颗粒菌是用兼性厌氧菌(凝结芽胞杆菌)与发酵底物制粒进行底部第一时间补充有益菌,占据位置空间,抵制有害菌生长繁殖。特点是耗氧少,易繁殖成优势菌种。
6.腐殖酸钠:沸石粉,原理与高聚合物一样,要结合底部氧化操作。
7.其他底改基本可纳入以上几种,注意识别归类。
鱼(虾)塘的管理,要怎用合适的产品,要结合养殖户的具体条件,从来没有一个通用方法,但原理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到养殖场一线了解与沟通更重要,集思广益,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