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明 (黑龙江省讷河市同义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161343)
动物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和生产产品,必须每天从饲料中获取所需要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被动物采食后经消化、吸收后用于供给能量、合成体组织、繁衍后代、生产产品等。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不尽相同,互相之间不能替代。因此,在动物养殖生产中必须满足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才能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获得较好的养殖需要。而一般来说,只有植物性饲料才被称为饲料,这些饲料中包括草、各种谷物、块茎、根等。饲料成分表中所列各种养分含量的数值是经过多次分析测定结果的平均数,与具体使用的饲料中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差距。了解植物性饲料中化合物组成的因素的目的在于正确的认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查用饲料成分表,做到合理选择饲料,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报酬,做到充分发挥动物生产潜力、增加动物产品数量和质量。
1 植物饲料的生理特点
不同种类的饲料营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如青绿饲料的水分含量高,维生素含量丰富。而豆类饲料蛋白含量丰富,禾本科籽实饲料则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甜菜含有较高的糖分。同一类饲料因品种不同,其营养组成也有差异,如黄玉米富含胡萝卜素,而白玉米缺乏,再如现在培育的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70%。
饲料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养分含量不同。随着植物的逐渐成熟,水分、蛋白质、矿物质和胡萝卜素的含量递减,而粗纤维含量递增。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收获的饲料,其养分含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黑麦草,在细嫩期粗纤维含量少,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丰富,适合于饲喂猪和家禽,开花期后粗纤维含量高,适合于饲喂反刍动物。
饲料作物因部位不同,其养分含量也不同。如甘薯叶含水量高,富含维生素,甘薯块根淀粉含量丰富,而茎叶则含较多的粗纤维。再如苜蓿草的叶中,粗蛋白的含量占总量的70%~80%,脂肪、钙的含量比茎秆高2.5倍,磷的含量高0.5倍,而粗纤维仅为茎秆的1/3。
2 生长环境
土壤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www.nczfj.com)土壤中含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元素,肥沃的土壤中饲料的产量和营养价值都较高。贫瘠的土壤上,饲料的产量和营养价值都较低。土壤化学元素的含量对饲料化学组成也有影响,如有些地区土壤中缺少铜、碘、硒,该地区生产的饲料中也相应的缺乏这些元素,从而引起动物地方性矿物质缺乏症。有些地区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硒元素,该地区生产的饲料中,这些元素也高,动物长期食用,也容易产生硒元素中毒。
植物的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给饲料作物施肥,能提高饲料的产量,还能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如给饲料作物施氮肥,可提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施用磷钾化肥,可提高饲料粗蛋白质和磷钾含量。如果是青饲料还能提高维生素含量。
3 储存和加工
气候条件和储存时间。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及其养分含量有很大的影响。气温湿热,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增强,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高,同时维生素含量也高。寒冷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比温热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粗纤维含量多,而粗蛋白质含量较少,气候干旱可使植物中磷的含量减少一半。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坡的植物,粗蛋白质显著高于阴坡地的植物。饲料收割后,在储存过程中,其养分随储存时间的长短会发生变化,而且饲料中淀粉,蛋白含量高,易吸湿返潮。青绿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其水分减少,维生素受到损失。籽实饲料在储存过程中,较多的维生素因与氧化而损失。脂类含量高的饲料,如玉米、米糠、饼粕类饲料,储存时间过长,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发生酸败而影响饲料的品质,玉米粉碎后,由于破坏了起保护作用的外皮更不宜长时间储存。
饲料在加工调制的过程中,养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青绿饲料含水量高,不易久存,易腐烂,青绿饲料干储时,其维生素的损失几乎是100%,其他养分也有较大的损失,因此如不进行青贮和晒制干草,应及时饲用。采用青贮时,只有3%~10%的养分损失,基本上保持了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青绿饲料通过高温煮熟后,其富含的维生素绝大部分遭到破坏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故青绿饲料宜生喂,不宜熟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