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畜牧村、规模养殖园区及干头牛场、万头猪场、百万只鸡场等规模化养殖场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规模化养殖场往往建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和城乡的结合部,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养殖场在建场初期未考虑畜禽粪便处理,致使不少养殖场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要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畜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1、集约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 空气污染
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由于粪便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和病菌,因此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集约化畜牧业养殖密度大,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中,这些物质会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也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另外,集约化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加工系统在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从而造成空气中粉尘增加,给环境带来污染。
1.2 水资源污染
一方面畜牧业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养殖污水,这些污水往往不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会对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畜牧业污水会随着雨水排入水源系统,由于畜牧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会使得水土富营养化严重,从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鱼类凶缺氧而大面积死亡,影响水生态环境的平衡2。。畜牧业发展中,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水质污染。
1.3 固体废物污染
集约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从动物的养殖到屠宰都会造成污染。在动物养殖中,动物的粪便、生活垃圾都形成了固体废物污染,对空气、水质以及土地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生活区域造成了影响。在动物的屠宰过程中,不恰当的处理也会出现固体废物的污染,动物屠宰中的固体污染物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1.4 药物残留污染
畜牧业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抗生素来缩短动物的生长周期,同时为了加强动物的抗病性、加长饲料保存时间往往会在动物生成和饲料保存过程中大量使用药物,这些抗生素和药物会在动物体内积压,人食用含有抗生素和药物的动物乳制品和肉类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集约化生态问题防治对策
2..1提高养殖人员的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工作者对环境保护的观念是非常淡薄的,所以为了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科学水平,就必须要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而人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要坚持进行法律宣传,加强管理人员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通过宣传与培训教育方式的结合,强化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管理水平。2.2合理规划养殖场建设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力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养殖的可行性,养殖场在建立前就应该进行合理性分析,要有配套的污染处理程序,能够对各类污染物进行转化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养殖场的良好运作。科学合理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养殖系统的规范性,从饲料加T、动物养殖、污染处理到动物屠宰以及后续的处理等,完善各项系统,形成完善的养殖生产。
2..3 加强相关部门的检查力度
外部的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相关部门要抓好监督力度,一方面是畜牧业养殖过程中是否符合规定,另外,在肉类进入市场销售之前要进行检验检疫工作,对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一定要从严处罚,对于畜牧类产品要进行定期的防疫检查,避免让有问题的肉类流入市场。
2..4 加强技术研究
第一,加强新型有机饲料的研制,提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氮磷的污染;第二,对畜牧养殖场进行基础设施加强,特别是对粪便的处理T艺;第三,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提高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动物粪便可进行分解处理后再次利用,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造成污染的各种成分进行搭配,将物质进行专门的处理和转化,从而打造更加高效的绿色畜牧养殖系统[养殖网:www.nczfJ.com/]。
3、结束语
高度的集约化让畜牧变得更加高效合理,也利于培育更高品质的家畜,科学合理的提高畜牧技术,大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凶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从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集约化畜牧业更加开放,与外部的联系更加密切,一些必须的资源都是通过与外部的互换而实现。
1、畜牧业环境污染
1.1 畜牧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致使畜禽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畜禽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总是愈来愈突出,且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其情况还会更严重。
1.2 畜牧业环境污染特点与危害
1.2.1 臭气问题。畜牧场臭气的产生,主要是两类物质,即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两类物质分别分解为CO2、水和最终产物。当这些物质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带酸味、臭蛋味、鱼腥味等带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若长期高浓度的臭气存在,会使人有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精神不愉快,影响人体健康。
1.2.2 水体的富营养化。家畜粪尿、畜产加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此大量的需氧腐败有机物,不经处理排入水流缓慢的水体,如水库、湖泊、稻田、内海等水域,水中的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获得氮、磷、钾等丰富的营养后立即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在池塘威胁鱼类生存,在稻田使禾苗徒长、倒伏、稻谷晚熟或不熟,使水稻绝收。
1.2.3 传播人畜共患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1958),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粪便及排泄物。目前有些乡镇专业户,在池塘边修建猪舍、猪圈,架设鸡笼,不讲条件,片面提倡鸡粪喂猪,猪粪喂鱼,并冠以良性循环的“立体养殖”之名加以推广,致使人畜共患病到处传播,防不胜防。
1.2.4 畜产品的药物污染。如果不控制用量以及畜禽在屠宰前或其产品(蛋、乳)上市前未能按规定停止用药,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激素等,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物质能危害畜禽,其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又对人体有害;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或减少畜禽疾病,但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却对人体有害;有一部分物质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2、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
防治畜牧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才能达到“治本治表、表本兼治”的目的。只有采取生态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和降低畜牧环境污染,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2.1 环保饲料开发与应用
提高畜禽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污染,是消除畜牧环境污染的“治本”之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应用高效促生长添加剂、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等手段外,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环保饲料,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2.2 畜用防臭剂开发
为了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可在饮料中或畜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从而减轻或消除污染。
2.3 生物和生态净化方法
通过生物手段净化畜粪及其污水,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和有机肥。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是沉淀、过滤和消毒。但在大中型集约化畜牧场污水排放量大,经过沉淀、酸化水解等一级处理后,尚需进行二级处理方可达到排放标准。
2.4 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
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遵循现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组织和指导畜牧业生产,并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
2.5 制定防治污染法规,加强环境监督
我国已形成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家畜环境的保护同样应该以这些法律和法规为准绳,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对于那些给家畜环境造成污染和严重影响的行为,要通过法律手段给予制止,并加以一定的经济制裁。唯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畜牧业真正走上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