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锋 (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61499)
农业环境是指客观物质世界中与农业生物发生相互关系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通常指农作物、森林、畜禽、鱼类和其他经济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土壤、水体、空气和阳光等自然条件。
1 农业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污染。其主要污染源是城市的工业污染源、乡镇工业污染源及其生活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及农事中的化肥、农药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木材、薪柴和农业、放牧地以及人口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对树木滥砍乱伐严重,造成森林、植被对气候调节、空气净化、保持动植物的多样性、固定水土等作用丧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日趋严重。过度放牧和不适宜的开垦耕种,造成草原退化,促使生物种群不断缩小、生物种类不断消失。
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作物种植面积过大,作物结构单一,而忽视了”良性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滥开垦草原、过牧超载、重用轻养、围湖、围海、填塘等行为,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减少、自然灾害增加等恶果,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资源污染,水体富营养状况威胁近海生物,含氮量过多,致使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对人无的健康造成威胁。长期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肥效降低、土壤酸化、大量非营养成分或有毒成份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生物如蚯蚓减少,最终导致农业减产。
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投放市场,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对环境安全和人身健康也带来了一定威胁。人们不科学、无节制地使用农药,乱用、滥用剧毒、高毒农药,造成残留、残毒和再猖獗,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畜造成毒害。
不可降解农用塑料的使用。农用塑料膜主要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品,具有分子量大、性能稳定等特点,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上百年才能分解。因此,土壤中残膜过多,会严重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破坏土壤结构,阻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等。残膜在土壤中如形成塑料隔离层,还会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造成减产。残膜随秸杆进入畜禽体内,会导致畜禽肠胃功能下降。残膜焚烧会污染空气。
2 病虫防治以预防为主
由病虫本身发生的特点所决定的。病虫繁殖速度非常快,(www.nczfj.com)一旦环境有利,则形成防不胜防的局面。据测算,一个锈菌的夏孢子,7天后就可繁殖超过3 600万个孢子。棉铃虫在北疆每年发生3代,每代每个雌虫产600粒卵,一年可产卵2 700万个。棉蚜在北疆每年发生30代以上,按每头每代雌蚜繁殖60余头,一年可产217 809亿头。棉叶螨在石河子地区年平均发生10.5个世代,每个叶螨每代平均可产卵120粒,一个生长季可产卵61 702亿头。
由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局限性即化学防治的缺点所决定的。目前出产的杀菌剂多为保护剂,一旦病菌侵入,则就失去了药效。真正有效的治疗剂很少,特效药就更少,一些难治病害更无法治疗。虫害大发生后,不仅杀虫剂会杀死敌,而且药效也会减弱,甚至害虫会产生抗药性,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在大面积集约化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会使生态环境变的脆弱。病虫的传播会呈不休止的直线形,极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同时连年连作,有利于病原累积,为病虫大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很易成灾。因此,要抓好全年的预防措施,抓住全年植保工作的主动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生态控制
任何病虫暴发,都是生态失调的结果,故只有生态控制,使病虫处于不利,而寄主和有益生物处于有利地位,才能使病虫达到较长时间的持续控制。据报道,病虫变化并不是因化防所致,完全因植棉技术、作物结构改变,导致棉田生态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如过去对棉田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老虎、蓟马、盲蝽象,因地膜种植地老虎、蓟马无法生存,苜蓿少了,盲蝽象也少了。如今又变成了棉蚜、叶螨危害严重。病害由原来多发的角斑病,变为今天的枯萎病、黄萎病。近几年,认识到麦田是棉田天敌的主要来源,对麦田和棉田都注意保护天敌,即注意了景观生态保护,结果使天敌和麦蚜基本达到平衡,进一步说明了生态控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