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卜然 (河北省望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72450)
1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特异性变应原作用于致敏动物而引起的,以急性循环衰竭为特征的全身过敏反应。各种家畜均可发病,多见于犬。家畜接触变应原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症状。病犬初期烦躁不安,皮肤有红斑、瘙痒,肌肉震颤,出汗、流涎、呕吐,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心动过速,血压急剧下降,昏迷并抽搐。轻者意识朦胧,重者完全丧失,甚至出现血管性虚脱和循环衰竭。一般来说,抗原刺激后症状出现得越晚,病情越轻,病犬恢复越快,常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即可完全恢复。犬越早进行治疗,预后越好。
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应立即除去致敏因素,进行抢救。在早期过敏性休克的治疗中,首要的急救措施在于迅速纠正循环衰竭状态,其中最有效的药物是0.1%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剂量为马、牛2~5毫升,猪、羊0.2~1.0毫升,犬0.1~0.5毫升。此外,还可配合应用各种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中枢兴奋剂。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体内形成抗血细胞抗体、抗核抗体等抗各种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所致的多系统非化腺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本病具有免疫复合物疾病和高抗体反应性的特点,易于产生自身抗体,是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的并发症。本病主要发生于犬,马和鼠也有发病的情况。
免疫复合物在机体小血管壁周围沉积,几乎遍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伤,临床上家畜出现滑膜炎、皮肤反应、口腔糜烂和溃疡、心肌炎、尿道炎、脑膜炎、关节炎、骨髓痛、肾小球肾炎和胸膜炎等。病畜间歇性发热,倦怠无力,食欲减退,体重降低并伴有溶血性贫血,可视黏膜苍白,血红蛋白尿。有的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有些病犬鼻、面、耳部出现对称性脱毛,出现红色疹块,形同小盘,附着有鳞屑和毛囊角化栓,日光照射则病变加剧,陈旧病变可形成萎缩性瘢痕,称为盘状红斑狼疮。感染、肾功能衰竭和神经系统损害是造成患病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病临床诊断困难,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存在抗核抗体为特征,根据临床综合症状,结合对这些抗体或相关的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测有助于诊断。
对全身症状轻,仅表现皮疹、关节炎的病畜可用羟基氯喹等药物和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但对全身症状严重,有明显脏器损伤的病畜,需要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治疗。强的松、强的松龙等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急性病例的首选药物,一般按每天0.5~5.0毫克/千克,激素剂量的确定以发热是否被控制为标准。随着症状的缓解,应考虑减少用药量,以减轻副作用。同时配合应用环磷酰胺、(www.nczfj.com)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效果更好。家畜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应持续用药2~3个月。
3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动物自身红细胞抗体造成慢性网状内皮系统溶血和(或)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免疫性疾病。本病属Ⅱ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犬和马。原发性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是机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破坏了造血系统的红细胞。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继发性因素包括药物、注射疫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新生肿瘤等因素。
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最急性型常见于中年、较大型犬,精神极度沉郁,24~48小时内红细胞压积急剧降低,伴随胆红素血症和黄疸,有时出现血红蛋白尿。在3~5天内出现可视黏膜苍白,并呈现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现象。Coombs氏试验常呈阴性,红细胞试管和玻板凝集试验明显。血清含有自身抗体,可凝集大多数供体红细胞。急性型初期即可出现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疲倦,但黄疸少见,肝脏和脾脏肿大。因骨髓增生,白细胞数增加,一般红细胞自身不发生凝集。Coombs氏试验阳性。慢性型初期可出现贫血,但反应轻微,红细胞压积降低至恒定水平,并保持数星期或数月,Coombs氏试验常呈阴性。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早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初量可按1~2毫克/千克体重,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需要长期用药,否则容易复发。治疗本病时一般不宜输血,以免因输血而加重溶血,增强产生抗体,抑制骨髓对贫血的正常反应。最急性型常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