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怎么办?吃饭犹如鸡啄米,速度慢过蜗牛爬,怎么办……总有一个喂养难题,让妈妈困扰不已。对此,营养科医师指出,很多孩子因营养不足,导致生长发育滞后,其根源在于喂养行为偏差。很多家长经常将勺子堵在嘴边,强迫其“再吃一口”,导致孩子进食压力过大。
“要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是在儿科大夫中很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意思也就是说,要想宝宝身体好,不能吃得过饱,七分饱为刚刚好。这样有助于提高宝宝对饥饿的忍耐性和食欲敏感性。科学研究证明,宝宝吃得过饱会引发身体的不适,还会影响正常的发育成长。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食 积食是因饮食不当,影响到小儿的消化功能使食物停滞胃肠所形成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儿童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处于一个幼稚、娇嫩的阶段,它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消化系统所分泌的消化酶的活力比较低,量也比较少。在这种生理条件下,如果吃得太饱,就会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负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容易出现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问题。
2.肥胖症 如今,宝宝们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贝,他们自然不会在“吃”上冷落了孩子。可是,孩子长期吃得过饱会导致营养过剩,进而导致肥胖。
3.大脑早衰 研究发现,早衰物质会因饮食过饱,在饭后增加数万倍。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会因此暂时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肠需要的血液越多,脑供血越少,对大脑危害越大,进而影响宝宝大脑的发育,导致智力偏低。
因此,提醒家长们,给宝宝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特别是晚上不要吃得太饱。因为晚上胃蠕动减缓,容易积食;即使喝牛奶,也要水放多一些,奶粉少一点。早上或中午孩子刚睡醒时,1小时内(至少30分钟)也不要进食,因为胃肠等内脏从低运转恢复正常需要一定时间,否则,也无益于消化和吸收。
其实,给孩子吃的量要少于家长想象的量,如果孩子吃完不够的话,让他自己再向你要。当孩子开始不专心吃饭,或说“不要”的时候,应拿走食物,不要迫使孩子多吃。
宝宝喜欢边吃东西边玩,老人为了让他多吃点就给各种玩具逗,这种状况很多家庭都会遇到。事实上,这属于典型的喂养行为偏差。无论是家长还是医师,都希望孩子从小养成专心进食、高高兴兴吃饭的习惯。家长别哄、逗,且孩子应该在15~20分钟内吃完。喂养行为矫正需要家长带着孩子和辅助喂养的老人,到门诊接受详细指导。
有些家长发现,自家的孩子顿顿只肯吃肉,不肯吃蔬菜。诸如此类的幼儿偏食原因很多。要查清幼儿偏食的原因,首先要回溯到一岁以内尤其是4~6月龄添加辅食的阶段,是否过早添加,或者开始吃辅食的时间偏晚,或者添加方法不对。其次,家里大人是否有偏食的习惯。
要让幼儿改掉偏食的习惯,主要靠行为矫正,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家庭教育。教育时要避免“饭桌教子”,严厉批评甚至体罚打骂是错误的,也不要强逼孩子去吃讨厌的食物,或者以不让孩子碰喜欢的食物作为惩罚手段,这样容易适得其反。建议家长以孩子的偶像和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榜样,循循善诱,鼓励孩子向偶像看齐。
此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得慢,觉得是营养不均衡造成的,就总爱问“怎么补钙、锌”。其实,盲目补充不如查明原因来得重要。只要不是先天性的代谢疾病,找到病因,孩子的营养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很多孩子喜欢吃快餐类的所谓垃圾食品,究其原因可能也与家庭的就餐气氛有关。与和家人边吃饭边聊天的孩子相比,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孩子更可能爱吃快餐等有安慰属性的食品。
这些专家建议,在吃饭时,父母要尽量让孩子“量力而行”,千万不要逼孩子吃饭。“逼迫式喂养”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在孩子一旦学会自己吃饭后,就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吃饭。事实上,在孩子满周岁以后,就可以让他开始练习“自食其饭”了,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迅速发展,是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的黄金时期。
当孩子出现下面这些举动时,妈妈们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吃饭了:
吃饭的时候喜欢手里抓饭;
已经学会用被子喝水;
当勺子里的饭快掉下来的时候,孩子会主动去舔勺子。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宝宝就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用餐了。但是会吃饭时一回事,肯不肯吃饭又是另外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