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很多人都喜欢吃腊肉。在销售重庆腊肉的淘宝店铺中,山里二娃子农产品店的“夔山里二娃子”腊肉销售额排名第一,成为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4月的网售冠军。而这时距淘宝店主吴超宾自己办厂加工腊肉还不到两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腊肉网售冠军的电商经。
一、捕捉商机,从“卖黄豆给老板”开始
不到30岁的吴超宾竟能将腊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做腊肉并不是他的初衷。吴超宾说:“以前我的老板喜欢喝豆浆,但市面上的黄豆打出来的豆浆不理想,我让住在奉节的岳父寄来25公斤大豆,卖给老板,赚了400元。”
这次“卖豆”,激活了吴超宾的商业思维,他捕捉到商机——返乡网售农家土黄豆。
“卖黄豆确实赚钱,同时我还发现了更多可以赚钱的土货。”接着,吴超宾开始扩大网售品种,销售土鸡蛋、老腊肉等土特产,并在淘宝网注册了“山里二娃子农产品”店。其中,腊肉销量迅速“崛起”,成了网店的爆款,銷售额从2010年的二三十万元,到2015年的500多万元,再到2016年的800多万元。
二、严把质量关,在“流失忠实客户”中警醒
正当腊肉卖得风生水起时,一场误会却引来了不小的风波。
家住深圳的廖婆婆是吴超宾的老顾客,每个月都要订购几十公斤腊肉。一次,因为土猪肉偏肥,廖婆婆误认为受骗,不再相信吴超宾,他因此流失了一位老客户。“客户流失看似一件普通的事儿,但背后暴露出许多短板。”吴超宾坦言,腊肉网售规模起来了,但土猪肉的品质却没有统一的收购标准。
2016年4月,他在招峰村办起了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严把产品质量关。为了觅得优质的土猪肉,吴超宾建立了严格的土猪肉收购标准——采取传统的喂养模式喂养,养了10个月以上。他还以高于市场价10元/公斤的标准补助、激励农户养殖高品质的土猪。同时,在腊肉生产环节把功夫做足:一般的腊肉7天就能做好,他的腊肉经过抹盐、杂木烟熏、晾晒、自然发酵等10多道工序,20多天后才能进入市场。
三、塑造形象,从外包装做起
吴超宾的腊肉均采用牛皮纸包装,“虽然一个纸袋包装要比塑料包装贵0.5元,但物有所值。”吴超宾解释道,纸包装符合环保理念,同时也比塑料包装档次高。办厂不到两年就能夺得网售冠军,吴超宾认为他起的网名作用也不小,“夔山里二娃子”不仅能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为消费者考虑,事业越做越红火
“如果只考虑赚钱,是走不远的。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才能做大做强。”吴超宾说,前不久,一位上海老顾客在帖子上留言:最近的腊肉比较咸,味道重。接到消费者的反馈后,吴超宾立即组织一线工人做出改进,并将改进后的腊肉免费寄给客户品尝,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2016年,重庆主城区的一位顾客收到腊肉后,发现腊肉有股怪味。接到反馈后,吴超宾当即重新邮寄,顾客收到重新寄来的包裹,非常满意。成都的一位顾客网购了5袋腊肉,因为快递的原因寄到了北京,顾客迟迟收不到货。经了解后,吴超宾又重新给这名客户发货,并附上了道歉信,得到顾客的称赞。
老腊肉、土鸡蛋、柑橘、茶叶……这些养在深闺的农产品如何走向市民餐桌,实现市场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奉节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家腊肉加工企业借助电商平台销售,两年时间把腊肉做成了某知名电商重庆区域的网售冠军,企业还与100多户农户建立起长效的合作链。
这几天,夔山里二娃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超宾喜事连连,一来自己的腊肉仓储搬到了位于县城西部新区里的电商产业园,面积扩展到300平方米,成了响当当的一家大公司;“双十二”来临,销售额日益见涨,他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如今,吴超宾在网上卖腊肉做得风生水起,而两年前当地腊肉还待在闺中无人识。奉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家家户户有腌制腊肉的传统,尤其是11月至翌年4月,每家每户餐桌上都有腊肉。当地头脑灵光的村民虽有将腊肉等农产品作为商品出售的念头,但苦于市场信息闭塞,实施起来很困难。
“其实做腊肉并不是我的初衷。”吴超宾说,“以前我的老板喜欢喝豆浆,但市面上的黄豆打出来的豆浆不理想,我让奉节的岳父寄来50斤大豆,卖给老板,赚了400元。”这次卖豆经历,撬开了他的商业思维,他捕捉到商机——返乡网售农家土黄豆。
“卖黄豆确实赚钱,同时我还发现了更多可以赚钱的土货。”吴超宾开始扩大网售品种,销售土鸡蛋、老腊肉等土货,并在淘宝注册了“山里二娃子”农产品店。腊肉迅速崛起,成了网店的爆款,销售额从2010年的几十万,到2015年的500多万,再到去年的800多万,网售腊肉一举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一条门路。
吴超宾说,为了觅得优质的土猪肉,他建立了严苛的土猪肉收购标准——须得采取传统的喂养模式,只收购10个月大的粮食猪。同时,他还以高于市场价5元/斤的标准补助,激励农户养殖高品质的土猪。同时,在腊肉生产环节把工做足:一般的腊肉7天就能做好,他的腊肉经过抹盐、杂木烟熏、炕、晾晒自然发酵等10多道工序,20多天后才进入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网售不同的是,吴超宾十分在意客户的反馈意见。为此,他成立了顾客信息反馈部,安排2名工作人员适时收集客户信息。围绕客户需求组织生产,“仅今年双11当天,通过电商就有1800多张订单,销售额达15万元。”
“跟着吴总干,我们有信心!”草堂镇50岁的村民张振华乐呵呵地说,他今年与吴超宾签订了4头土猪收购协议,仅靠出售仔猪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明年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力争搞一个10来头生猪的养殖小厂。现在,和老张一样与吴超宾签订收购协议的有100多户农户,通过他的电商平台,村民的土货走出了大山,实现户均增收近1000元。
“接下来,我们还会统一提供仔猪,提供技术,统一收购的模式,生产更好的腊肉,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增收。”吴超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