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亮 耿 松 (江苏省沛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21600)
1 病原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已鉴定出21个毒株。禽流感病毒以核衣壳和包膜基质蛋白为基础,可以分为A、B、C三个抗原型。鸟类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均属于A型。在同一型内,随着血凝素(HA简写为H)和神经氨酸酶(NA简写为N)两种蛋白的变异性,又分为许多亚型。目前已知道HA亚型有16种(即H1~H16),NA亚型有10种(即N1~N10)。由于在自然界中HA和NA的抗原性极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故可组成很多不同的亚型,例如H5N1、H9N3、H2N2等数百种。根据国、内外检测结果,一般认为H5和H7为高致病力毒亚型。在禽流感流行过程中,病毒亚型有时会变异,常在某地开始流行时为低致病毒力的,而有可能突变成高致病毒力亚型,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威胁或较大的损失。
2 流行特点
禽流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各日龄的鸡均可发病,成年鸡发病较多。本病即可水平传播也可经蛋传播,病禽的肉尸、羽毛、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均为传染源。禽流感的传播有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病毒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笼舍、空气、车辆、用具,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均可机械性传播。禽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病。鸟的迁徒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以及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导致禽流感的传播。各种品种、日龄的鸡、鸭、鹅和火鸡都可以感染发病,鸡和火鸡、雏鸭、雏鹅的死亡率高。[1]
本病潜伏期可从数小时到14天不等。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成年鹅分别为80%~100%和60%~80%;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成年鸭主要引起严重减蛋,其他日龄的鸭发病率为90%,死亡率为10%~60%。[2]
3 临床症状
病鸡体温升高至43~44℃,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发出锣音。病鸡流泪、流鼻涕,鼻有粘液,眼结膜发炎,采食量减少或废绝,排黄绿色或灰色粪便。个别禽初期突然死亡,之后全群极度沉郁,在短时间内发生大批死亡。病鸡头部和脸部水肿,鸡冠肉垂水肿,呈紫黑色,腿鳞出血,神经缭乱,有的颈部出现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鸭、鹅等水禽有明显神经症状,可出现角膜炎症,甚至失明,泄殖腔严重出血,软泡充血,呈紫色,软泡变形、破裂,输卵管水肿,有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蛋鸡产蛋下降,出现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鸭、鹅食欲减退至废绝,仅饮水、排白色或黄色水样腹泻。病鸡精神萎顿,腿软无力,不能站立。部分病例有摇头、角弓反张等精神症状,脱水消瘦,群发病后2~3天引起大批死亡。[2]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全身皮肤紫红,胸肌紫红间有大片熟肉样发白区域。内脏病变主要是广泛充血、出血。鸡嗉囊蓄有酸臭液体,腺胃黏膜潮红,有出血斑,乳头有出血点,挤压乳头时流出脓性分泌物,腺胃与食管、肌胃交界处黏膜上排列不规则的小出血斑,肌胃角质膜易剥离,其下面的黏膜皱褶上有出血斑。鸡十二指肠黏膜红肿、出血,小肠、直肠及泄殖腔黏膜上有大面积出血,肝肿大,表面有出血点与灰黄色坏死点,有时肝被膜下蓄有少量血液,胰脏表面有出血点与灰白色坏死点。鸡气管严重充血、出血。母鸡卵泡充血、出血,呈紫红色,有的卵泡破裂,卵黄流入腹腔。公鸡睾丸肿大、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肾肿大,蓄积尿酸盐等。
鸭的病理变化的全身皮肤充血、出血,肝脏肿大、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心脏冠状脂肪有出血点,心肌有灰白色条状或块状坏死灶,肾脏肿大,呈花冠状出血,胸膜出血、严重充血,有淡黄色纤维素附着,胰腺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空肠、回肠黏膜有2~5厘米的环状带,环状带呈灰白色、出血性、紫色溃疡不等,从浆膜即可清楚看见。卵泡增大出血或萎缩出血呈紫葡萄样,有的卵泡破裂坠入腹腔。
病死鹅皮肤毛孔出血,皮下肌肉及脂肪出血,头颈部皮下水肿部位有黄绿色胶样液体。鼻腔、喉头出血,有的有血凝块。脑壳、脑膜、脑组织充血、出血。脾肿大、出血呈三角形,肝肿大、淤血。肾肿大、出血,胰腺有出血斑和坏死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肠道有局灶出血及溃疡。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心内膜出血。卵泡充血,有出血斑、变形,输卵管充血、出血,有的卵泡变形、萎缩,十二指肠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有的盲肠出血。
5 诊断
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要根据规定及时上报上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诊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鸡主要表现为减食、减蛋、蛋壳发白。多数病例有呼吸锣音,个别病鸡面部轻度肿胀,很少出现死亡,结合解剖病变一般可以初步诊断。当专家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时,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毒的血凝素亚型鉴定,将病料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病毒分离与鉴定,(www.nczfj.com)确定病毒型,由农业部根据国家参考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排除禽流感疫情。[3]
6 预防
禽流感疫苗分为油乳剂灭活苗和基因工程苗两类。油乳剂灭活苗应在2~8℃避光保存,不可冷冻,夏季应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防冻。10日龄以上的蛋禽鸡皮下注射0.3毫升,鸭皮下注射0.5毫升,鹅皮下注射1毫升,3~5星期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个月免疫一次。肉禽一般在7~10日龄免疫一次即可。基因工程苗有两种,一是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用法为刺种也可皮下注射,但肌肉注射或点眼均无效。二是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用法可滴眼、滴鼻、肌肉注射、饮水。雏鸡首免应滴眼滴鼻,2~3星期龄首免,间隔2星期二免,以后4月龄免疫一次。本种疫苗需要冷冻保存,冷藏运输。[3]
平时为预防疫病的发生,应对圈舍、饲养用具、屠宰车间、运输物品、设施等进行消毒。做好在发生疫病期间的消毒工作,为及时清除、杀灭患病动物的排出的病原体采取的消毒措施。如在隔离封锁期间,对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及一切用具、物品、设施等进行的多次、反复消毒。做好在疫病控制、平息之后,解除疫区封锁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采取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在处置疫情时,所有直接接触禽鸟的处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穿戴或佩戴防护服、橡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医用护目镜和可消毒的胶靴等。每次操作完毕后,工作人员要用消毒液洗手,废弃物装入塑料袋内,置于制定的地点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接触疫情的人员应在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监测和医学观察。
7 疫情的规范处置
一旦发生禽流感疫情,按照“早、快、严”的原则,根据我国有关规定采取规范疫情处置措施。
“早”就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诊,确保禽流感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禽类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及其隐患,应当24小时内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根据病禽的临床症状,结合病毒分离与鉴定,确诊禽流感疫情。经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后,应立即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疫情确认后,在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最终确诊结果,确认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及时予以公布。
“快”就是发现疫情时应按照国家规定时限、程序和内容,采集、保存和运输样品,及时送国家规定的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有县级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区疫点,对疫点立即采取隔离封锁、扑杀和消毒措施。疫区按规定处理后,经过21天以上,未发生新的病例,经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验收合格后,有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疫区封锁解除消息。
“严”就是规范疫情处置,做到坚决果断,全面彻底,措施严格,确保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疫情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李复中.禽病防治技术手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38-39.
[2] 张洪让.黄珏家.禽传染病防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37-138.
[3] 叶岐山,崔力兵.鸡病防治使用手册(第三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