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棉16号是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4086做母本,以辽棉6号、4696及4249的混合花粉为父本,采取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的方法,历经21年育成的早熟、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是"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棉花育种攻关项目及国家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项目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于1999年通过专家审定,2001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植物学特征
植株塔形,松紧适中,主茎粗壮,果枝柔软,第一果枝着生在3-4节,着生高度12-14厘米,果枝角度70度左右,打顶后株高65厘米左右。叶形掌状,叶片绿色,有油腺和密腺。花冠较大,乳白色,无红心,柱头适中。棉铃卵圆形,有锐尖,开裂快,每株结铃10个,最多可达30个左右,分布均匀。
二、生物学特性
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同对照品种相比,出苗、现蕾、开花、吐絮都提前3天左右。在特早熟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比对照品种早熟4-5天,霜前花率87%;在黄河流域棉区夏播生育期108天,突破了我国短季棉花生育期110天的大关,表现出良好的早熟性。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铃疫病和根部病害,其抗病能力超群,领先于其他普通品种,这是极为突出的特点。抗旱、耐涝,不易早衰,活秆成熟也都是它的重要特性。棉絮洁白并有丝光,纤维主体长度30.40毫米,比强度21.10克/特克斯,马克隆值4.30,纤维品质优良,其综合指标符合纺织工业的要求,可以纺出优质棉纱。
三、产量表现
据连续多年多项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平均亩产霜前皮棉63.30千克,总产皮棉75.20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和14.90%,增产效果显著。在较大面积的试种与示范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曾创造出平均亩产皮棉150千克的最高纪录。
四、栽培要点
要精选良种,剔除破粒、小粒、瘪粒、病粒和各种杂质,并应充分晾晒,务必使种子发芽率和净度都要达到98%以上。在播种前要进行种子脱绒和包衣处理。通常每亩应该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做底肥,在初花期尚需追施硫酸铵25-30千克。在特早熟棉区及黄河流域夏播棉区一般每亩保苗6500-7000株,每株留果枝10-12段;西北内陆棉区实行"矮、密、早"化控栽培一般每亩保苗12000-13000株,每株留果枝6-7段。要加强田间管理,在生育的中后期应结合防虫进行化学调控整枝2-3次,并要适时打顶,出现旱情时要及时灌水,在雨季应注意排水。
(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