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药使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用量增大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复种指数提高,化学农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用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水稻、蔬菜和果树上的用药量大得惊人。据调查,水稻平均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达3.5公斤,蔬菜上的用药量达7.5公斤,多的达10公斤以上,尤其是大棚蔬菜5-7天就要打一次药。如此频繁地使用农药,虽然防治了病虫害,但同时也杀死了天敌,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出现了用药量与病虫害相互递增的恶性循环。这样,不仅增大了防治成本,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加快了抗性的产生,不利于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同时也增加了农副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危及人畜健康与安全。
2.盲目使用
当今农村,大多数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家务农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绝大多数不懂技术而盲目使用农药。对作物病虫害,往往只需一种农药就能解决问题,却同时使用了几种农药;只需少量农药就能防治的却用数倍的药量。更有甚者,病虫不分,用杀虫的药去治病,用治病的药去杀虫。很多农民是科盲,没有什么农药常识,连什么是触杀,什么是胃毒,什么是内吸,什么是熏蒸都分不清楚,更谈不上对症下药。在防治策略上,往往是轻防重治,增加了防治难度。
3.扩大范围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不按使用说明的要求,任意扩大使用范围,特别是在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品种时尤为突出。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甲胺磷,但不少菜农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防治效果,在蔬菜上反复使用甲胺磷,因此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有的农户根本不考虑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这在蔬菜种植上表现十分明显,甚至出现今日打药明日上市的现象。
4.新品种不易推广
在农村使用的农药品种中,老农药大宗品种占了90%的比例,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却难以推广。
(农村百事通
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