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加工中,无论采用哪种加工方式或生产哪种产品,在开始生产时,都有一段大致相同的工艺,即原料的选择或选别→分级→洗涤→去皮→去心→切分→护色。我们把这一段工艺称之为原料预处理,经过这一工艺后各产品才进入各自的特殊工艺。
一、原料的选择
水果或蔬菜制品的品质好坏,虽然受到加工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但与用来加工的原料品质、成熟程度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一)原料种类、品种与加工关系。同一种原料,因品种(或种系)不同,加工效果有差异,即是同一类同一品种,由于产地不同,或加工制作品质的优劣,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不同,如加工梨脯,就要选用含水少、石细胞少的洋梨系统中的品种。同一品种,产地区域不同,品质也不一样,如枣,南方原料比北方好,制出的蜜枣较北方酥松。
(二)原料成熟度与加工关系。原料的成熟度,与加工产品质量关系很大。加工果脯、蜜饯要求果实成熟度在75-85%,也就是果实坚熟期。以肉质丰富、组织紧密、含单宁量较少、色泽鲜明时为好。果菜类罐藏一般要求坚熟,此时果实已充分发育,有适当的风味和色泽,肉质紧密而不软,杀菌后不变型,但叶菜类与大部分果实不同,一般要求在生长期采收,此时粗纤维较少,品质好。
(三)原料新鲜、完整、饱满与加工关系。加工所用的原料必须新鲜、完整,否则,果蔬一旦发酵变化就会有许多微生物侵染,造成果蔬腐烂,加工原料越新鲜完整,其营养成分保存度越好、越多,产品质量也越好。
二、果蔬加工预处理
果蔬加工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预处理。将食品高新技术用于预处理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进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消耗定额,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凡是果蔬原料果皮粗糙、坚硬,具有不良风味的均应去皮,以利于提高品质,只有在加工某些果脯、蜜饯、果汁和果酒时,因要打浆和压榨,才不用去皮,果蔬去皮方法除了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碱液去皮;生物方法--酶法去皮外,目前还有高新技术方法。如:
①冷冻去皮:将果蔬在冷冻装置中冻至达轻度表面冻结,然后解冻,使皮松弛后去皮,此法适用于桃、杏、番茄等,质量好但费用高。
②真空去皮:将成熟的果蔬先行加热,使其升温后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接着进入有一定真空度的真空室内,适当处理,使果皮下的液体迅速"沸腾",皮与肉分离,然后破除真空,冲洗或搅动去皮。适用于成熟的桃、番茄。
原料的切分、去核和修整都需要一些专用的小型工具,如过核器(山楂、枣)、刺孔器(金柑、梅)和专用机械,如劈桃机、多功能切片机,专用切片机。
果蔬的破碎常用破碎打浆机完成。目前将食品高新技术--冷冻粉碎运用于某些粉质产品的生产如大蒜粉,使大蒜中主要成份大蒜素有效率在后续加工过程中无明显变化。此外,微粉碎和超微粉碎也常运用在芦荟、可可豆、杏仁等粉质产品的生产。
由于某些果蔬如番茄内部组织疏松,含空气多,对加工特别是罐藏不利,需进行抽真空处理,即原料在一定介质里置于真空状态下,使内部气体释放出来,代之为糖水和盐水,抽真空的方法有干抽法和湿抽法。其控制的条件和参数有:真空度、温度、抽气时间和蔬菜受抽面积。
果品在加工过程中,将原料去皮、切分、破碎和空气接触及高温处理,都可能促进化学变化,生成有色物质。其中包括酶褐变和非酶褐变。
防止酶褐变方法:①选择含单宁、酪氨酸少的加工原料,如柑桔;莓类;②控制氧的供给,创造缺氧环境。如抽真空、抽气充氮、使用去氧剂等;③钝化酶作用:热烫、食盐溶液浸泡,亚硫酸盐溶液浸泡(2-3%),硫溶液浸泡。
防止非酶褐变的办法:①选用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少的加工原料;②应用二氧化硫处理,对非酶和酶褐变都能防止;③应用热水烫漂;④保持酸性条件可使糖分解慢,抑制有色物质形态;⑤保持产品低水分含量,贮存环境保持低温干燥。
在预处理过程中,运用微粉碎和超微粉碎等现代高新技术可大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对于保护产品中有效成份,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有重大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方婷庞杰颜文勇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