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种出好苗,好苗一半产"说明种子是棉花生产的基础;"三分种,七分管",可见管理是一播全苗,壮苗早发的关键。在了解品种和种子质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气候,根据气候变化提出预防应对策略,力争今年棉花生产实现开门红。
一、主产区气候走向特征
3月下旬全国棉花生产陆续开始,4-5月是播种保苗的关键季节。据走访国家、地方气象部门以及气候研究科研机构,提出趋势预测,今年主产区播种保苗季节的气候呈有利走向。长江中下游3月下旬-4月气候呈低温和多阴雨走向,强度强,对播种不利;5月转入正常,对保苗和移栽有利。黄河流域气候呈正常走向,气温偏高0.5℃左右,降水和寒潮概率偏低,有旱象,阳光充足,对播种保苗有利。西北内陆南疆气候正常,北疆气温偏高1℃,对播种保苗很有利。河西走廊3月下旬-4月气温偏低,霜冻概率大,强度强,对播种很不利,5月转入正常,对保苗有利。特早熟气候呈正常走向,低温少雨,有春旱,光照好,但寒潮概率和强度偏低,对播种保苗有利。
从气候分析,今年3月下旬-5月黄河、特早熟和西北播种保苗呈利好走向,这对品质差的种子将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棉区分布广泛,春季气候变化莫测多端,有利也有不利。同时,农事操作千家万户,千差万别,强调以加强管理为中心,"看天看地看苗"灵活运用各项播种保苗技术措施,努力夺取一播全苗。
二、掌握播种适期,适时播种
棉花播种适期以5㎝地温稳定通过14℃并迅速上升到16℃为技术标准。针对今年种子品质差,早春低温寒潮活动平凡,要看天看地看苗看茬口确定适播期。强调抓住"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营养钵育苗要求地温稳定通过10℃,播种时间在3月底-4月上旬。内地地膜覆盖和露地播种宜在4月中下旬。西北适播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河西走廊气候异常,提倡在适播期内靠后播种。
从墒情考虑,墒情不足须在造墒之后播种。从品种类型来看,黄河抗虫棉大多为中早熟类型,加上种子成熟度差,提倡适当晚播。从种子类型来看,包衣子播种出苗遭遇低温多雨,易烂子烂芽,宜在适播期之内靠后播种。成熟度很差的种子,适当延后晚播。
三、搞好备播
1、备种和备播
备足种子,适当增加用种量,留足备用种,供补种用。
备好苗床。选好床址,培好床土,制钵数一般比移栽密度增加20%,提倡用中大制播器制播,有利培育壮苗,淘汰小制播器。
精细整地。达到土细、土松和土活,底墒足;长江要排暗渍,深松土。
施足底肥。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磷肥和钾肥提倡基施。
2、搞好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和精选。选晴天继续晒种2-3天。结合晒种进一步粒选,剔除绿毛子、大头子、畸形子、破子、红棕色和黄红色子以及瘪子等。用稀硫酸脱绒后,选择种衣剂包衣。
毛子、光子提倡浸种和药剂处理。播种前"温汤浸种"12-24小时,再用药剂处理,药剂可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具体方法请教技术人员。方法是:每10千克干子,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克拌种;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25克;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克;或50%福美双粉剂60克拌种。
包衣子不能浸种,一旦浸种包衣剂则脱落,易伤害种子,也容易造成烂子烂芽。
四、加强管理,一管到底
包衣子提倡精量半精量播种,播种穴数;毛子和光子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播种穴数;留足备用苗,供补种补苗用。播种深浅和覆土厚薄要合适。
搞好苗床管理,培育壮苗。苗床期管理以增温控温,控湿补湿,防治病虫害为主。
地膜覆盖。地膜膜边埋深5cm以上,压紧扎实;及时放苗,防高温烧苗和大风揭膜。
查苗补子,移栽补苗。一般播后7-10天出齐苗,之后逐地块逐床查苗,补子补苗。
防治病虫草害。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采用种衣剂包衣一般防效良好。使用波尔多液喷洒防效也很好,同时,搞好控湿补水和增温,减轻病害发生。
加强检查,及早发现,及早补救。
五、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看天看地看苗,多听天气预报,主动掌握气候变化,及时寻找应对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政府和种子企业主导。当前正是春耕备播季节,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专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倡巡回讲课,送技术进村入户,提高植棉科技水平。在播种和苗期,开展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现场诊断服务,切实帮助棉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毛树春)
(来源:现代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