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细菌农药防病、杀虫效率高,对人、畜、作物无药害。为了充分发挥药效,在喷施时必须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
一、适宜的温度。细菌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是20℃以上。由于细菌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在低温下,芽孢在害虫体内繁殖速度极慢,晶体也不易发挥作用。如防治小菜蛾时,使用每毫升药剂含0.3亿个芽孢的浓度,在25℃条件下药效高达98%,而在10℃时药效仅有46%。
二、较高的湿度。环境湿度与害虫死亡率直接相关。使用化学农药时,湿度较大会降低药效。细菌农药则不然,湿度越大效果越好。尤其在施用粉剂型细菌农药时,只有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因此,喷粉时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时进行,以利药粉能很好地粘附在植物上。田间土壤湿度也对药效有影响,通常较湿润的土壤有助于植物对菌剂的吸附,从而增加药剂与害虫的接触机会。
三、偏弱的阳光。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对芽孢有杀伤作用,直射阳光照30分钟,芽孢便死亡50%左右,如果照射1小时则死亡率高达80%。此外,紫外线辐射对伴孢晶体也有变形降效作用。据田间试验表明,下午4时施用BP乳剂,4小时以后稻纵卷叶螟幼虫死亡率则降低一半;而在24小时后,其杀虫活性则大幅度下降。为了避免阳光紫外线的破坏作用,最好是在下午4时以后或阴天施药为好。在细菌农药粉剂中添加粗糖蜜或玉米糖浆对过滤紫外线可起一定的作用。
四、借与避雨水。即借助雨水提高药效和避免大雨的冲刷。如在施药后5小时下小雨,则不但不会降低防治效果,反而有增效作用,因为这时下小雨将加速细菌的繁殖,从而加快了害虫的死亡速度。为了保证药效,最好是结合气象的天气预报,保证施药后1~2天内无中到大雨,选择阴天或小雨、或早晚有露水时施药。施药后如遇中到大雨,则在雨停后立即补施。
五、避开大风天。大风天气忌施细菌农药,尤其是粉剂,耗费更大。最好是在无风或微风时施药。若遇害虫危害严重而又大风不止时,则要加大浓度和用量,以保证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