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法。播种前2-3天把田园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宽1.3米的畦床。播种时把未干的混合培养料铺4厘米厚,然后播菌种,再铺8-10厘米培养料,再播菌种,第三层铺2-4厘米厚,即覆以腐殖土4-6厘米,腐殖土需先灭虫灭菌,土质含水量保持不干不湿。之后,再盖上2厘米厚微湿的竹叶、茅草或松针叶,最后盖膜保温保湿发菌。每平方米计用干料20-25千克,菌种3-4千克,要求播种过程中菌种不碎并严格避光。
5、科学管理。播种后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5-75%,空气相对湿度为85%。前15天不必喷水,7天后每3天揭膜通风30分钟,温度超过30℃时也应揭膜,夜间盖上。
在正常气温下播种50天后,菌种长出土面,应加大湿度不使畦面遮盖物干燥,待菌丝布满畦面后,降低畦面湿度使菌丝缺水倒伏,转入培养料继续吸取营养,70-80天后菌丝布满整个料面。这时再喷1次重水,以水不漏入培养料为准,夜间掀开膜,次日早上再盖膜,使昼夜温差达10℃以上,待表土稍干后再喷水。第一潮菇每平方米可长成熟菌蛋60-80个,出菇后,膜内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温度不超过34℃,使菌蛋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里发育。
日通风1-2小时,超过温度应及时揭膜。30-35天后菌蛋已进入成熟,横端桃尖形凸起,此时期要多喷水,水量以不漏料为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有利于子实体分化。红托竹荪破蛋撒裙时间一般在夜间9时开始,次日清晨3-4时撒裙完毕,少量在白天撒裙,应及时采收脱水烘干,包装出售。
第一潮菇收完后应补足培养料和土壤的原来水分,继续管理出菇。水管掌握方法是多菇多喷,少菇少喷,高温干燥多喷,低温湿度大时少喷,雨天可少喷或不喷。
6、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室内应保持环境卫生,杜绝虫害来源,室内外场外每月灭虫2次,发现虫害应及时诱杀。畦面土壤发现曲霉、毛霉、根霉应清除后用石灰粉撒放受害部位,待灭菌后更换土壤,高温高湿天应加强通风少喷水。(吴凡)
(来源:《安徽科技报》200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