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是各种美德的总称,亦即人的价值标准,也就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首先,“仁者爱人”,一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