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冰 (黑龙江省鸡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58100)
1 病原
禽白血病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群反转录病毒群。本病毒分为A、B、C、D、E和J等亚群。A和B亚群病毒为临床上常见的外源性病毒,E亚群为极普遍的致瘤性的内源性病毒,而C和D亚群在临床上罕见。本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零下60℃以下,而在零下15℃以下,病毒半衰期不到1星期。病毒在pH值5.0~9.0之间稳定。本病毒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强。
2 流行病学
禽白血病是由白血病或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本病波及商品鸡群,鸡群出现渐进性发生和持续的低死亡率,偶尔死亡率高达20%或以上。很多感染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和蛋的品质下降。本病是慢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是鸡被感染,尤其是肉鸡最易感。此外,鸭、鸽、日本鹌鹑、火鸡和鹧鸪也会感染并发生肿瘤。不同品种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母鸡易感性高于公鸡,发病常见于14周龄以后的成年鸡,14周龄以前很少发生,最多是在16~18周龄,性成熟后发病率最高。本病一般呈慢性经过,死亡率为5%~6%。
本病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垂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以水平传播,污染的粪便、飞沫、脱落的皮屑等通过消化道感染。此外,还可以通过交配、注射被白血病病毒污染的各种疫苗传播。
3 临床症状
病鸡无明显特异症状,主要表现鸡冠苍白、皱缩,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废绝,进行性消瘦和虚弱,呈水样腹泻,母鸡产蛋停止。有的鸡腹部膨大,常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胃,病鸡多因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鸡很多组织均有肿瘤,尤其肝、肾、卵巢、脾和法氏囊中最为常见。肿瘤大小不一,呈结节性、粟粒性或弥漫性。结节状肿瘤质地柔软、光滑,切面略呈淡灰色到乳白色,少数有坏死灶,粟粒状肿瘤分布于肝实质内,肝脏均匀肿大,灰白色,质地脆软。
5 诊断
对上述各种肿瘤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及血液学的检查来确定病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与鸡马立克氏病进行鉴别。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可取肝、骨髓制成切片或涂片检查,证明血管内存在大量的成红血细胞,而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成髓细胞主要于血管外及血管内积聚。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对建立无白血病健康鸡群有着重要的意义。分离病毒可用病鸡血浆、血清或肿瘤组织接种于易感雏鸡或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培养。因大多数禽白血病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上产生细胞病变,故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等来证明病毒抗原的存在。检测病感染鸡的特异性抗体最敏感的方法是中和试验,样本来源最好为血清或卵黄,中和试验可以确定感染病毒的亚群。
6 防制
种群净化工作主要在原种场进行。种鸡在8周龄和18~22周龄时,用阴道拭子采集原料检查抗原,在22~24周龄时,检查是否有病毒血症,同时检测蛋清、雏鸡胎粪中的抗原。阳性种鸡、种蛋和种雏全部淘汰,选择试验阴性母鸡的受精蛋进行孵化,要求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病、球虫病等都能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容易引发禽白血病。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这些疾病的免疫工作,及时注射疫苗或投喂预防性药物。
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因素都可促进禽白血病的发生。饲料原料应无污染,饲料保存合理,防止霉败、变质。适当提高雏鸡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为种鸡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不良应激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在断喙、转群、饲料转换和免疫接种期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喂多种维生素等,尽可能降低鸡的应激反应。为避免交叉传染,应实行公、母分群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种蛋及雏鸡应来自无禽白血病的鸡场。
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尤其不耐高温,50℃经8分钟或60℃经42秒即可迅速失去活性,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日常饲养管理要突出消毒环节,经常进行喷雾,及时处理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