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桑10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由浙江蚕研所选育的。
审定情况:1996年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形直立,树冠紧凑,枝条长而直,侧枝少,节形突出,节距3.7cm,皮色青灰,皮孔园形、椭圆形,黄褐色,副芽大而多,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而光滑、光泽较强。叶肉厚。
该品种属早生早熟品种,发芽期3月中旬,成熟期4月中旬,秋叶硬化迟,桑叶利用率高。春季每米条长产叶量177g,每公斤叶片数为275片,秋季每米条长产叶量为143g,公斤叶片数为182片,亩桑年产量2600kg。抗桑黑枯型细菌病和黄化型萎缩病强,抗旱耐瘠,适应性广。
栽培特点:适当密植,每亩以800-1200株为宜。定干后宜进行2年连续春伐,从而有利于支干生长粗壮。栽培需要充足的肥水,以期发挥高产性能。因为发芽早,整枝、修拳、剪稍等管理工作宜于在12月底前完工,以减少养份流失,提高翌年春叶产量。该品种发根力强,适合扦插繁殖。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二、农桑12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浙江蚕研所选育的。
审定情况: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形直立,树冠紧凑,发条数多,枝条长而直,无侧枝。皮黄褐色,节距5cm,冬芽长三角形,紧贴枝条,紫褐色,副芽大而多。叶心脏形,深绿色,叶肉较厚。
该品种属早生中熟品种,发芽期3月中旬末,成熟期4月下旬末,秋叶封顶迟、硬化迟。每米条长产叶量春139g,秋144g,公斤桑叶片数春260片,秋140片。每亩年产叶量3100kg。抗黄化型萎缩病和黑枯型细菌病力强,抗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能力强。
栽培特点:每亩栽植800-1200株为宜,定干后宜进行2年连续春伐,有利于枝干生长粗壮。栽培时需要充足的肥水,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性能。发根力强,可用于扦插繁殖。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三、农桑14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浙江蚕研所选育。
审定情况: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形直立,树冠紧凑,发条数多,枝条粗直而长,无侧枝,皮色灰褐色,节距3.7cm,皮孔小而多,冬芽正三角形,紧贴枝条,棕褐色,副芽大而多,叶心脏形,墨绿色,叶肉厚。
该品种属早生中熟品种,发芽期3月中旬末,成熟期4月下旬末,秋叶封顶迟、硬化迟。每米条长产叶量春159g、秋178g,公斤叶片数春263片、秋135片。每亩年产叶量3200kg。抗黄化型萎缩病和黑枯型细菌病力强,抗桑蓟马、红蜘蛛、桑粉虱力也强。
栽培特点:每亩栽植800-1200株为宜,定干后宜进行2年连续春伐,有利于枝干生长粗壮。栽培时需充分肥水,以发挥其高产性能。发根力强,可用扦插繁殖。适应性广,抗性强,农艺性状优良,各地均可种植。
四、红星5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安徽省蚕研所选育。
审定情况:1996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形稍开展,枝条粗长而直,皮灰褐色,节间稍曲,节距3.5cm,皮孔小,园形,冬芽正三角形,副芽小而少,叶心脏形,间有海螺口扭曲叶,深绿色,叶肉厚。
该品种属中生中熟品种,发芽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之间,成熟期5月上、中旬,秋叶硬化9月中旬。每米条长产叶量春140g,秋120g,每公斤叶片数春475片,秋250片,年亩产叶1600kg。中抗黄化型萎缩病,抗污叶病和白粉病。抗风力较强,不耐涝。
栽培特点:宜养成中、低干树型,适当密植,加强肥培管理,能充分发挥其丰产性能。适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栽培。
五、华明桑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安徽省蚕研所选育。
审定情况:1994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形直立,枝条粗长而直,皮灰褐色,节距3.6cm,冬芽长三角形,副芽小而少,叶长心脏形,间有螺口状扭曲叶,深绿色,叶肉较厚。
该品种属中生中熟品种,发芽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之间,成熟期5月上旬末,秋叶硬化期9月中旬,发条力强,侧枝少,每米条长产叶量春150g,秋125g,每公斤叶片数春400片,秋240片,亩桑年产叶量1550kg,叶质优,叶片凋萎慢,耐贮藏。中抗黄化型萎缩病、黑枯型细菌病。抗旱、耐寒,不耐涝。
栽培特点:宜养成中、低干树型,密植栽培,要注意排水。适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栽植。
六、7707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安徽省蚕研所选育。
审定情况:1994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特征特性:树冠较大,条粗长略弯曲,皮紫褐色,节距5cm,冬芽正三角形,副芽小且少,叶心脏形,叶缘钝齿或乳头齿,叶肉较厚。
该品种属晚生晚熟品种,发芽期4月上旬,成熟期5月中旬,秋叶硬化期9月中旬。每米条长产叶量春135g,秋120g,每公斤叶片数春400片,秋200片,亩年产叶量1600kg。耐旱、耐寒。
栽培特点:宜养成中、低干树型,适当密植。应与早生桑品种搭配栽培,以免春季早采叶,影响产量。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以上品种联系单位:省蚕桑站
联系人:孙怀珍
联系电话:0551-2640541
来自:安徽省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