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繁殖技术
㈠做好亲鱼的选择工作:选择2冬龄达到性成熟的黄尾密鲴,体重在350--450克,于每年捕捞季节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内捕获繁殖备用亲鱼。其雌雄鉴别是:雄鱼头部、鳃盖、尾柄、胸鳍等处"追星"较多,抚摸粗糙,轻压腹部有乳白精液流出,个体较小;雌鱼腹部突出,卵巢明显而柔软,无“追星”出现。
㈡如何培育捕获的亲鱼:对亲鱼采取强化培育方法,以高等植物枝叶、硅藻和丝状藻为主食,也食少量的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单养放养密度每亩300尾左右,混养90-100尾左右。气温升高后亩施发酵粪肥50-60公斤,水质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每天每尾鱼投喂豆浆、糠麸等8-10克。每10--15天往池塘冲水一次。到繁殖季节就可以达到性成熟。
㈢人工繁殖:黄尾密鲴人工催产季节的最适宜水温在20-26℃。常用催产药物中心鲤鱼脑熏体PG的效果最好,雌鱼每尾腹腔注射2---3毫克,雄鱼减半。用药后,将亲鱼放在产卵池中,在静水的条件下,经6--8小时即发情产卵。黄尾密鲴的卵大多数沉于池底。应将养卵池和孵化槽的排水阀门打开,冲水,卵粒即随水流向集卵孔,进入集卵箱。
㈣孵化:黄尾密鲴的卵径较小,因此,孵化容器内水流要加大,一般46小时以后开始出膜,58小时出齐。这时应降低水速,防止逸苗。仔鱼孵出3天出现腰点,开始平游,第4天摄食,再饲养2天,第天投喂熟蛋黄3次,即成鱼苗。
二、鱼种培育技术
㈠鱼苗培育:鱼苗培育与四大家鱼培育方法基本相同,每亩放养20万尾左右。鱼苗因个体小,很容易受大型水蚤的危害。因此,在鱼苗下池前不能过早施肥,以减少水蚤过量繁殖。水色嫩,小型浮游生物多,有利于鱼苗生长。鱼苗下池半月内,以投喂黄豆浆为主;15天后投喂精面粉,经一个多月的精心培育,鱼苗规格达3.3-3.5厘米左右,就可以转为鱼种培育。
㈡鱼种阶段的培育:鱼种培育单养每亩投放鱼种8000--10000尾,出池规格达10-15厘米。混养每亩投放鱼种800-1000尾,出池规格达15-17厘米。食料以投喂豆饼为主,坚持每天投饵3次。
三、成鱼养殖技术
㈠单养:黄尾密鲴的食性强,摄食范围广,鱼种规格越大,生长速度越快。用池塘单养黄尾密鲴是取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场地。池塘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鱼塘要彻底消毒灭害,施足底肥。待池中有大量红虫水蚤时,就可投放鱼种。投放鱼种的规格一般在10厘米以上,经150--160天的饲养,就可养成商品鱼。一般每亩可产500-700公斤。
㈡混养:应投放大规格鱼种,特别是精养鱼塘在放足青、草、鲢、镛四大家鱼后,每亩投放250-260尾左右,到年度出塘时每尾重量可达400-500克以上。黄尾密鲴抗病能力较强,病害较少,但近几年来人工养殖也出现过暴发性的出血病。不过,只要在放鱼前彻底清塘消毒,高温季节用杀菌药物防治2--3次,即可控制病害的发生。
摘自《农业农村农民》200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