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名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引起牛的急性型口腔、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溃疡、腹泻的一种传染病。反刍兽与猪感染,一般呈隐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幼年的牛易感性高。
本病毒是披皮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的核糖核酸圆形颗粒,直径为30-80毫微米,对胰酶、乙醚(个别对乙醚稳定)、氯仿、低PH(<3.0)等敏感,50℃氧化镁中不稳定,56℃快速灭活,多数毒性对低温稳定,血液或组织中病毒在冰冻状态或冻干-40~-70℃)存活数年。病毒进入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中生长复制,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脾脏、集合淋巴结等组织损害。
症状与病变。潜伏期为7-14天。严重暴发,突然发病,口腔、胃肠道病变,废食和腹泻。急性初流浆液黏性鼻漏,混有黏液,气泡或灰色糊状物;后期发展鼻镜干裂、表皮脱落、流泪、角膜浑浊、腹泻3-4周或间歇持续几个月,粪稀有血液。常见于初犊,死亡率高于成年牛,孕牛流产、泌乳减少或停止。慢性跛行、球节部皮肤发红肿胀,蹄冠部皮肤充血,壳变长弯曲,步态蹒跚,类似腐蹄病。急性,慢性呈蹄叶炎、走路痛苦,拱背、卧地,被毛粗乱、消瘦等。
口腔、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鼻镜、口腔黏膜、齿龈、舌、硬软腭以及咽部黏膜有小的不规则形的浅烂斑,尤其食道排列成纵行的小糜烂斑。偶尔见瘤胃、直肠粘膜水肿、充血、糜烂、集合淋巴结和整个消化道的淋巴结肿大,水肿。
诊断。根据症状与病变,特征性口腔、食道病变。确诊可从急性发热病例的血液、尿、鼻液、眼泪或剖检的脾、骨髓、肠黏膜淋巴结中培养分离病毒,以及血清中和试验或外体结合试验等。
防治。抓饲养管理、防寒保暖,增加营养,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增强体质。加强检疫,定期检查,发现病畜或可疑阳性者宜作淘沐处理或隔离治疗,周围、厩舍彻底消毒。健畜可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弱毒疫苗(按说明使用)。
治宜加强护理,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减少损失。选用次酸铋片30克、磺胺二甲嘧啶片40克、1次口服,磺胺首量加倍,每日2次,连用3-5天。也可用氟哌酸,痢菌净等口服。配合强心,补糖及维生素C等或菌特灵液,恩诺沙星液肌注或静注。
中药。乌梅、柿蒂、黄连、河子各20克、山楂炭30克,姜黄、茵陈各15克,煎汤去渣,分2次灌服。
摘自《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