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又名天龙,百足虫、百脚。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开发人工饲养蜈蚣是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发家致富的门路。蜈蚣是肉食性动物。性凶,食性广杂,喜食各种昆虫,蟋蟀、蝗虫、金龟子、白蚁、蝉、蜻蜒、蜘蛛和各种蝇类、蜂类及其它昆虫的卵、蛹和幼虫,也吃蚯蚓、蜗牛和各种畜禽、水产类动物的肉、内脏、血骨等。在初春季节气温很低,昆虫不多时,也吃少量植物的嫩芽、茎类、瓜果类等。
饲料要求。1、各种昆虫类动物70%、熟马铃薯20%、碎粒米、青菜或面包碎片10%;
2、各种畜禽类或其他动物的肉泥70%、鱼粉或蚕蛹粉20%、青菜碎片10%。所用的饲料切勿沾染农药,防止蜈蚣中毒。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饲料是蝇蛆、蚯蚓、蚕蛹、小鱼虾、泥鳅、黄鳝、蛙类及各种蛇、鼠、血液内脏和杂骨,其它动物下脚料等,也要喂一些土豆、胡萝卜、水果皮及植物嫩芽。为了使饲养池内不断有食料,池内可堆放或覆盖一些干牛粪,使之生虫诱食。在冬季饲养蜈蚣时,可用奶粉拌麸子作为无病菌蝇卵培养基,经过10多天的培养,蝇卵就要变成无菌蝇子时,蜈蚣利用晚上蝇子不活动的时间捕食。饲养蜈蚣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结合饲养泥鳅、蛙类等。此外,每天在喂食的料槽内应放置盛有清水的水盘供蜈蚣饮用。
饲养管理。蜈蚣有大吃小,强吃弱的现象,应根据蜈蚣的大小分池饲养,如发现有蜕皮的个体,应立即隔开饲养。池内蜈蚣密度不宜过大、拥挤,过多的惊扰易引起互相残食。同时要经常检查饲养池壁有无裂缝以及加盖封闭情况,防止蜈蚣逃逸。蜈蚣饲养池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饲养蜈蚣在生殖期内温度不能低于20℃。冬季将养殖池内土层加厚,并在上面覆盖稻草、杂草,池面覆盖塑料薄膜。一般要求饲养池内的湿度应控制在含水量的15~20%,超过50%时,应考虑更换池土或在池内撒一些干燥土吸湿。对池土的要求是:夏季偏湿,梅雨季节和冬季偏干,饲养池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此外,还要经常检查饲养池内外有无虫害(如蚂蚁等)。
蜈蚣在活动盛期每天投喂1次,一般可隔2~3喂1次。饲料投放于料槽内,时间在天黑之前,投料量一般使蜈蚣吃后有少许剩余为宜,但次日早晨应将剩余的食物拣掉。若蜈蚣较长时间不喂食,饥饿后会自相残食。
繁殖蜈蚣必须选择体大、身长、性温和、生长快、繁殖率高的蜈蚣作种用,青头、黑头蜈蚣不可入选。蜈蚣生长3~4年体长达10厘米时性成熟,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产卵、孵化期要环境安静并保持适宜的温度(25~32℃),如受到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孵化的卵粒全部吃光,甚至吃掉幼体。因此最好把将要产卵的雌蜈蚣分出,另池饲养。方法是养殖池内建一小池,以避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方便管理。
蜈蚣产卵前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在产卵前的较长时间多给好饲料,使母体进食,以利其营养积蓄。蜈蚣产卵和孵化期不需喂食和供给饮水,靠它本身营养维持活动。特别在产卵和孵出的小蜈蚣需在母体保护下生活,此时应将蜈蚣分开,以免残食小蜈蚣。
速干加工。将成熟的蜈蚣(体长约11~12厘米)捉出来,用两端削尖的竹片,刺入头尾两端,将其撑起绷直,晒干或烘干。临用时除去竹片及其头足,剪成3~5厘米长的小段。也可用沸水将活蜈蚣烫死,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后,即可出售入药。